当好坚强后盾 为群众致富“添薪” 市住建局支持派驻“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任云飞
2月20日,天气乍暖还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驻陵城区糜镇湾头村“第一书记”于国良忙活得热火朝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离不开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近2年来市住建局共争取支持扶贫资金57.24万元,协调上级政策资金152.8万元,帮助湾头村建起了大棚蔬菜种植园区,去年又调整了200多亩土地种植了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今年准备调整土地种植虫草参,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为群众探索一条致富新路。 ”于国良说。
发挥职能优势,切实改变村容村貌,增加村民收入
2017年3月,市住建局选派马永东、于国良担任陵城区糜镇湾头村“第一书记”,近2年来,市住建局高度重视,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的重要举措,当好坚强后盾,发挥职能优势,全力支持2名同志真蹲实驻,解难题、办实事、转作风、树形象,切实改变了村庄面貌,增加了群众收入。湾头村是一个400余户、1400多人的大村,但种植结构单一,集体无收入,村庄基础设施落后,是糜镇12个贫困村之一,“第一书记”到任后,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了解到群众最期盼的是增加收入,于国良及时向市住建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市住建局局长马文喜带领班子到村调研,决定帮助村民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为此他协调资金,帮助完善种植区内的道路、灌溉设施,安排于国良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2017年8月底,100座大棚相继建成。马文喜还克服困难,筹集了22万元资金,建了两个高标准的温室大棚,产权归集体,通过租赁的方式使集体年收入3至4万元。“驻村帮扶不能坐在办公室开会研究,要到现场去,认真听听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马文喜决定把“第一书记”帮扶工作与市住建局开展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暨住建系统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领导班子带头,进村入户摸实情、办实事,2017年4月12日,马文喜来到湾头村进行走访调研,此后他先后8次到湾头村调研、走访慰问,“全国扶贫日”“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局机关同志到村调研,为贫困户、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送去棉被和米、面、油等慰问品,与党员群众座谈,认真征求做好脱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2018年3月24日,机关第一党支部利用休息日到湾头村参加植树义务劳动,共种植了2000多棵桃树。
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是派驻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湾头村有17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马文喜按照名单逐一研究帮扶措施。马文喜到93岁的贫困户黑任氏家中走访时,了解到黑任氏的丈夫黑云升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已经过世,黑任氏与盲人儿子黑华昌相依为命,住在十分破旧的房里。他安排好老人生活的同时,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018年11月,2间结实美观的大瓦房建成。黑任氏去世后,他又安排于国良与黑华昌结成帮扶对子,经常去探望。
抓班子、带队伍,强核心、育后备,夯实村级工作基础
市住建局紧紧围绕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扶持力度,与村里党员群众一起谋划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在市住建局的帮助下,湾头村成立了兴湾土地股份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把闲置坑塘、边角地块有效整合,通过养殖泥鳅、种植莲藕唤醒沉睡资源,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余万元,还成立了蔬菜生产合作社,规划建设了100个大棚。市住建局还帮助引进了非转基因的‘小康2号’高蛋白豆种,采取\‘小麦+大豆’的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了\‘党支部+集体合作社+为民合作社+公司’模式。今年又成功引进了虫草参种植合作项目。我粗略算了一下,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村集体收益有望达到50万元以上。”湾头村党支部书记魏玉柱告诉记者。目前,湾头村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五通十有”、集体年收入等硬性指标全部实现。
“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市住建局充分利用部门职能资源优势和“第一书记”工作经验,帮助湾头村理路子、上项目、破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治村理政水平。细致梳理了各项规章制度100余项,制定成册,全部上墙,增强了村“两委”干部规矩意识。抓住村级班子建设这个“牛鼻子”,抓班子、带队伍,强核心、育后备,夯实村级工作基础,切实扭转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局面,形成群众积极拥护党组织的氛围,使湾头村形成了党员干部一条心、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喜人局面。“第一书记”于国良先后被授予“德州市百局帮百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住建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志梅通讯员辛娜梦娇)2月19日,德州市首位赴汤加援外的医疗人员——德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秀...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