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6项改革催生教育内动力

德州日报 2018-01-24 09:15 大字

[摘要] 教育改革如何破题?经开区通过优绩优酬、动态管理、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加快了校长、班主任和教师队伍建设——

□王立青

“以前给老师们分课老犯愁,谁都不想多上,现在分得少了都不行,连教学以外的事务,老师们也抢着承担,还都拿出看家本领争着成立社团。”1月22日上午,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赵虎镇赵宅中心小学教务主任王万红,说起教育改革后教师们的变化感触颇深。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立体式的教育改革,以优绩优酬、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和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加快了校长、班主任和教师三支队伍专业成长,为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干不干一个样”现象待打破

通过2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近年来经开区2万余名中小学生先后搬入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提升学校内涵,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型升级,该区自2012年开始先后推行了联合校办学、校长竞聘上岗、教育集团托管办学等改革,办学质量快速提升。

然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经开区教育发展:校长、班主任、教师队伍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校长们也常常诉苦:一些老师有点儿事就请假,愁得校长四处聘请代课教师;有的老师一评上高级职称,就想退居二线,不愿多上课;班主任钱少责任大,没人愿意干;农村教师想着法往城区考,留不住。校长主不了老师们的人事权,也摸不着老师们的工资权,工作压力大。

90多页方案除沉疴

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才能与区域发展匹配。如何调动校长、班主任和教师三支队伍的积极性,全盘激活教育内生动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教育部门深入调研,多方考察。

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以来的弊病,不能只搞单项改革。经过调研交流、座谈、征求意见,经开区教育局牵头起草了长达90多页的综合改革方案及有关说明,内容涉及教师绩效工资、校长职级制、校长教师城乡交流轮岗、教师招聘、班主任队伍建设五大项。

2016年8月,经开区以党工委、管委会名义印发校长职级制、教师绩效工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面向区内农村学校选聘优秀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等5项改革文件,在全市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同年11月,印发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6项改革政策全部出炉。

各项措施向纵深推进

2016年11月起,经开区不再按月发放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各中小学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教师会议的作用,通过集中讨论、人人签字背书、多形式公示、留取影像资料等程序,将本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逐级上报审核。区教育局审核反馈后,各校完善考核方案,公开教师考核结果,公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数额,最终根据教师考核成绩,由财政部门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年终一次性奖金统一发放到位。该项改革推行以来,广大教师争着多上课、多承担任务,踊跃参加各类比赛,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现象得以消除,涌现出一大批业务精湛的教师。

同时,经开区通过严格透明的程序,对全区31名中小学校长评审职级,最后有28名校长定级,纳入职级动态管理,并和学校副校长一起按月领取基础性职级工资,根据学期末考核领取奖励性职级工资。办学质量和校园安全一票否决制和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给全区校长增加压力的同时也注入了工作动力。改革以来,校长们不再局限于听汇报和幕后指挥,而是走进课堂、走近师生,从注重行政管理,转变为注重业务钻研,积极主动地学习各地名校办学经验,在学校发展、特色办学、教师成长、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增强了责任心,开拓了新思路。

经开区将班主任津贴从每月15元提高到300元,并根据班级考核差额发放,开展集中专题培训,落实“优先提拔重用和评先树优”机制,不仅解决了过去“班主任无人愿干”的难题,而且增强了班主任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创造性,各校班级管理更加规范,班级活动更加丰富。

该区还公开选聘4名农村特级教师,每年开展全区教师免费体检,评先树优和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农村教师交通补贴按月发放,到农村支教的城区教师交通补贴根据学年末考核一次性发放。校长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和面向区内农村选聘优秀教师形成良性微循环,既缓解了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也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两年来,经开区共有90余名校长、教师参与城乡交流轮岗,33名农村优秀教师公开选聘到城区学校任教,50余名新教师被补充到农村学校。

为科学评估教育改革政策效能,经开区与山东省世纪教育评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机构全面评估教育综合改革情况,不断完善措施,推进改革步入深水区。

新闻推荐

“多给社区干部些发展空间”

省人大代表孙庆华——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