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课题组的对策建议真正转化为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一市一策”助力精准治霾

大众日报 2017-12-25 04:55 大字

□本报记者张海峰

本报通讯员王建建赵晶

12月22日,冬至,虽然有些薄雾,早上太阳还是懒洋洋出来了。德州出租车司机孙师傅说,要搁在前两年这就算是好天气。让他有点不明白的是,此前的20日12时和21日零时,德州市先后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并启动了Ⅱ级响应。

应急响应主动提级启动,是根据专家意见作出的决策,目的是切实发挥削峰降频的作用。22日11时许,一场小型的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会商会正在举行,参加者除了德州环保、气象、经信、交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还包括来自上海环科院、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山东环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针对23日可能会出现的一场短时间污染天气过程,相关人士就气象条件、空气质量监测、错峰生产、重点污染源现场调查、道路管控、扬尘治理、应急响应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会商,并形成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网络视频,来自“2+26”城市的数百位业内人士在另外一间会议室观看了这次会商的现场直播。当天上午,由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办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2+26”城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现场交流会在德州举行。当然,这场直播并不是为了会议特意安排。德州市副市长于松岩介绍,10月份由上海环科院牵头,“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课题组30余人入驻德州,德州抓住这一将污染治理推向科学化、精准化的契机,市政府抽调40余人成立“攻坚专班”,与课题组每日一商、每周一报、逢重污染加密会商,已形成会商意见52期、专报10期,建立完善了“市长批办、专班跟踪督导、县市区落实”的闭环工作法。

派驻德州课题组负责人、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环科院大气所所长李莉向记者介绍,课题组来德州时间并不长,与当地政府是“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每个污染过程都要“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为系统摸清德州市大气污染成因和来源,对近3000家家涉气企业进行排摸调查,开发了网上调查系统,开展了典型道路车流分布调查,并利用道路积尘负荷移动监测车等科技手段,对德州市道路扬尘排放进行了精细化测量,相关实测结果直接应用于各市区县扬尘污染治理监管。针对重点源管控问题,形成了焦化、玻璃钢等典型行业治理建议;针对德州市较为突出的粗颗粒和氮氧化物污染问题,提交了中心城区“治尘”和“限车”建议;针对德州市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和VOCs污染等问题,组织研究团队滚动开展“一行一策”研究;为德州市错峰生产、柴油车尾气治理和VOCs治理等提供技术指导,在治尘、限车、柴油车尾气治理,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和VOCs治理等方面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

今年1-11月份,德州和全省、全国很多城市一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气质成绩单,SO2、PM10、PM2.5同比分别改善30.3%、14.1%、14.7%,NO2同比持平;10月份以来(截至12月20日),PM2.5同比改善37.5%,改善幅度居“2+26”城市第九位;重污染天数仅为1天,同比减少91.7%。尽管有“天帮忙”的因素和其他的环保攻坚举措,但正如德州市长陈飞所言,不蛮干不盲干,通过专家会商,找到了病根病灶、良策良方,各项决策更加精准高效。他还介绍,作为直接分管环保工作的市长,每一期会商意见都会看,还和课题组约定了“暗号”,如有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会议纪要中用黑体表示,将发现、会诊、解决问题衔接在一起,工作不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对能否完成国家防治任务感觉很有压力的时期,课题组的科学意见给了市委、市政府很大的工作信心和动力。

专家精准治霾对策真正转化为决策和行动,正是这次现场会放到德州召开的原因。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联合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李海生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也一定程度解决了环保科技“散乱小慢”、应用研究两张皮等问题,目前全国已动员1500个环境领域的科学家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省环保厅厅长王安德表示,希望派驻山东的各个课题组能够进一步放大研究成果,着眼长远长效,为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范围提供更多更好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的意见建议。

新闻推荐

开展工会工作多样化

今年以来,陵城区支行党支部十分重视工会工作,一是年初制定了本年度工会工作计划,对全年的工会工作进行分析、部署、安排;二是召开区支行职工大会,对员工征求意见情况进行统一汇总梳理,并做出了相...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