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后进变身全国文明村
[摘要]好政策帮扶、好班子引领、好村民支持,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
前不久,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榜上有名,成为全国文明标杆之一。
焦庄村有1300余人、280多户,耕地2700多亩,是黄河涯镇比较大的村庄,曾经也是个环境脏乱差的落后村。焦庄何以后进变先进,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村庄中脱颖而出?“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扶持力度大,村庄大变样;好班子一心为民,党员干部冲在前;民风淳朴,大伙儿期盼改变、支持发展。 ”黄河涯镇党委书记李锐这样总结,“三好”叠加,焦庄村实现蝶变,摘得文明桂冠。
好政策帮扶,村庄大变样
村庄整洁有序,道路平整畅通,两边的冬青郁郁葱葱,每隔50米左右,都摆放着一个垃圾箱;墙绘生动形象,涵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以及未成年人关爱等内容;文体广场上,伴随着劲爆的音乐,很多村民扭动着身躯,尽情地舞蹈……这是12月1日上午记者在焦庄村看到的情景,已没有半点脏乱差的影子。“这10多年,村子大变样,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岗说。他是2003年挑起村支书担子的,当时村子有3个难题:路难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地难浇,每次浇地都得搬运柴油机、水泵,一两个人办不了;环境管理难,到处是柴草、垃圾,卫生很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村里做了诸多努力,进行局部改造,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筹资铺了3条砖路。但是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单靠自身力量,只能小打小闹,很难有大的改观。
市区镇三级负责人或是有关负责人多次到村里调研,给予大力扶持,先后安排协调区法院、区财政局、区委组织部、区机要局以及德州军分区帮包,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受益城乡连片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村庄环境不断得到提升。
2003年,铺了3条砖路;
2004年,铺了2条砖路,建了5间村“两委”办公室;
2005年,田间地头拉了电,初步解决了浇地难问题;
2006年至2007年,重新进行了村庄规划,修建了6条主街道,4横2纵,总长5公里,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同时建起了面积1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改建了村“两委”办公室;
2008年,打了一眼400多米深的机井,改善了村民吃水不方便的情况;
2009年至2010年,利用一事一议资金,提升完善了2条道路;
2011年,建了扬水站,改变了仅靠机井浇地的局面;
2011年至2014年,建了8座生产桥;
2014年,全村所有胡同都铺了砖路;村里主街道配置了80个垃圾箱,有了4名保洁员;
2015年,安装了72盏路灯,村民晚上不再摸黑出行;
2016年10月,建起了高标准养鸡大棚,当年12月投用,至今已经盈利4万余元……
村里每年实施的项目,村“两委”班子成员张光立记得清清楚楚,“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多亏了各级各单位的包村领导、干部,如今,村洁路畅环境美,大伙儿生活很舒心。 ”“可不是,现在环境好了,大伙儿有空跳跳舞、健健身,小日子可美了。 ”跳完广场舞的村民张希玲说,去年3月份,离家多年、如今在吉林市工作的大儿子回乡探亲,专门开车在村里转了两圈,一个劲儿地感叹“变化真大”。
好班子引领,风清气正干劲儿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针对实际,村里积极申请政策支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每一项好政策的落实,每一项村规民约的实行,党支部成员都冲在前头。“嘴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行动有说服力。 ”张成岗说,老百姓最实在,你心里装着他,为他着想,他心里也会有你。
村里铺砖路,筹集资金,张成岗和党员干部都带头捐,他自己就掏了3万元;村里这些年实施的项目多,他们一刻也不放松,轮流值守在现场,一定要把好事办好,镇上的领导竖起大拇指:“这些一心为公的党员,肯定能把村子带好、管好。 ”
为倡树文明新风,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2010年,村里出台了一条规定: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的农户,都要将自己如何照顾老人的承诺写到孝老爱亲墙上。年底村里安排人逐条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四德”模范、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
为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村里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2015年11月,出台了硬杠杠:丧事不雇吹鼓手,不用棺材,儿女后辈不穿孝衣、不戴孝帽,只戴袖章;丧事一桌酒席不超过260元,婚事不超过320元等等。同时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张成岗担任会长,成员或是党员,或是德高望重的村民,而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度出台后,村里第一个去世的老人是张成岗的伯母,他二话不说,严格按照标准办,一切从简。
如今,在村里,厚养薄葬,红白事简办,已经蔚然成风。村民张玉亭对此特别赞成:“现在婚丧嫁娶,只要和红白理事会说一声,就有人按照标准给你操办,又省心又省钱。 ”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带领村民致富奔康?也一直是村里努力的方向。在养殖业已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今年,村里多次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召开研讨会,确定由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今年9月份,成立了佳荣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张成岗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掰着手指头给农户算经济账:“合作社统一耕地、浇水、收割,一亩地能节约成本60多元。入社农户一亩地享受950斤小麦、1100斤玉米的保底收成,对于超出部分,进行二次分红,稳赚不赔。 ”工作做通了,首批119户农户入社,有390亩地。但是合作社没有启动资金,于是党员干部集资10万多元,购买农药、化肥、种子。为节约资金,他们还当起了“义工”,自己动手浇水、耕地。
好村民支持,全村上下一股绳
“村庄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努力。 ”老党员郝吉庆给记者讲了自己印象特别深的4件事。
第一件,拆迁很容易。 2006年,村里铺路建广场,是动作最大的一年,当时因为重新规划,需要拆除平房400多间,涉及70多户。拆迁补贴很低,每间土坯房仅有500元钱。开始时都以为拆迁难度很大,意外的是,村民都非常支持,往往是村干部刚进门说明来意,拆迁户立即拍着胸脯表示自愿拆房。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村民张成文的5间砖瓦房盖了不到两年,二话没说,第一个拆了。村里考虑他家是砖瓦房,适当提高了补贴标准,其他村民没有一个攀比的。从2006年4月下旬到6月初,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拆迁全部结束。张成文说:“拆自家房子,说不心疼是假的,但是看到村庄变得越来越好,我从心底里觉得值! ”
第二件,家家户户出义务工。在焦庄村阅览室里,保存着一张大展板,虽然色彩已经老旧,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建设场景的火热。郝吉庆回忆,2006 年项目一动工,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村民李德宽说:“铺路建广场人人受益,是自家的事,我们出点力是应该的。 ”
第三件,保持村庄洁净已成为自觉行为。每天早上,临街住的村民,比如郝全丙、张光来等,都自发打扫门前卫生,谁家门前脏乱,谁随手乱扔垃圾,都觉得丢脸。
第四件,好媳妇代表史运丽的事迹令人感动。2008年,她丈夫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女儿年仅3岁,家里的担子全都压在了史运丽一个人身上。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郑重地在孝老爱亲墙上写下承诺:要照顾好年迈的公婆、瘫痪的丈夫和幼小的女儿。如今,在村里的帮助和她自己坚持与努力下,史运丽开了家小超市,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女儿乖巧懂事,丈夫经常坐着轮椅出来,帮忙照顾生意,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在她的鼓励下,婆婆李兰英还参加了村里的广场舞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静)12月5日,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李世华,省档案局副巡视员、办公室主任张志刚来德州市调研档案工作。市委常委、秘书长刘长民陪同。在实地视察了市档案馆档案库房、中心控制室、...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