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圆了“安居梦”迎来新生活

德州日报 2017-10-16 09:17 大字

[摘要]退休乡村教师李书申告别土坯房住上新楼房——

9月19日上午,德州经开区袁桥镇小李庄村村民李书申在刚搬进的新家里为花草浇水。从家中向外望去,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的高楼,楼上一扇扇高大的落地窗在秋日映射下泛着光,楼前楼后绿树红花掩映着整洁的硬化路面,老人们在楼下花园里拉呱、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玩耍……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活了大半辈子,我也住上水、电、暖齐全的楼房了。 ”今年61岁的李书申是一名退休乡村教师,他指着满屋的新家具、新家电笑着说,“十八大的时候说要让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过上更好生活。我觉得我们家就是过上新生活的生动写照。之前整天盼着住新楼、圆‘安居梦\’,如今我们一家要在新楼房里看十九大的直播啦。 ”

就在两个月前,李书申和小李庄村其他村民一起搬迁到袁桥社区的新楼上,开始“城里人”的生活。如果把时间退回到30年前,李书申做梦也没想到生活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那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只能挤在简陋的土坯房里生活。

“原来在村子里住的时候,夏天蚊虫多,冬天冻得慌。夏天,最难忍受的是厕所,全是旱厕,臭气熏天。冬天,最头疼的是煤炉子,有安全隐患不说,屋里屋外全是煤灰。再就是下雨天,一下雨,一腿泥巴难迈步。 ”李书申回忆起以前的村居生活,唏嘘不已。

“现在住楼房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旱厕变成了卫生间,尤其是再也不用堆柴火、拉煤球过冬,比原来住土坯房的时候方便多啦! ”李书申一边说着,一边带着笔者参观他的新居。

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80多平方米,经过简单装修后,显得整洁利落、宽敞明亮。这套房子只是李书申回迁房中的一套。7月28日,李书申和几个子女一共领取了3套新房子的钥匙。

搬进了楼房,生活亦为之一新。本以为会对之前生活“旧情难忘”的李书申对上楼后的生活适应良好:入住新居快两个月了,他没事儿就和老伴出去溜溜弯、跳跳广场舞,和邻居们见面除了聊些家长里短,谈得更多的是上楼后的舒适生活。子女们也都在袁桥社区周边企业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时不时小聚一下,过得幸福和美。

“袁桥社区周边配套很到位,居民们无论是上学,还是看病都比以前方便多了。 ”李书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据了解,自2014年10月至今,历时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袁桥镇12个村完成整体搬迁,全镇1/3的村民全部搬入袁桥社区,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李书申和袁桥社区的居民仅仅是经开区群众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经开区建设日新月异,面貌焕然一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2015-2017年棚改项目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72.2亿元,涉及59个村9771户,约3.4万人受益,改造建设房屋17253套,均列入当年省级棚改计划。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推进路、水、电、气等管线建设,并加大对便民市场、学校、幼儿园、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其中,拟新建学校 8所(弘德中学、广川中学、高铁中学、王庄小学、杨庄小学、东七小学、曹村小学、高铁小学) ,建筑面积约 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 7亿元;拟新建市政道路 10余条;已建设污水处理厂 4个。这一切让棚改房更宜居。

经开区还立足生态环保,在棚改项目中全部实行“海绵+”建设。初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规划设计,社区道路、广场及地面停车场建设采用透水铺装,社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

棚户区改造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居民打开了幸福之门。随着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棚改项目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极大完善,城市“补丁”变身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绿色景观,城市在拆、改、建中焕发“新颜”,棚改居民的“安居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德州市发布重污染天气蓝色预警

本报讯(记者郑东岩)10月14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发布通知,经市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组会商,并与“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2+26’城市(德州)跟踪研究工作组”联合研判,预测未来24小时德州市将出现重污...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