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育为先春风化雨润桃李

德州日报 2017-08-16 09:36 大字

[摘要] 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依托课程开发、社团建设、养成教育,不断丰富载体、深化内涵,将好习惯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王倩倩本报通讯员唐志红

暑假期间,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铁西南路小学的孩子们,需要完成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待人接物讲礼仪。“通过布置礼仪作业,学校德育工作假期里得以延续。 ”校长刘艳春说。

在运河经济开发区,德育工作一以贯之的,不仅仅是铁西南路小学。去年起,该区全面启动学生发展再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德育综合改革。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做扎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不容易量化考核,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易导致工作被虚化。铁西南路小学大队辅导员朱茜珉,之前就遇到了这样的苦恼:“德育工作很被动,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学生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 ”

怎样才能将略显“空洞”的德育落到实处呢?“德育落地需要载体,目标细化落实,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局长王恩义一语中的。

为将虚功做实,该区启动德育综合改革,围绕“分数和素质相得益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的教育理念,打造“文武双全”的教育。开学初,区教育局就会定好整个学期的德育工作方向,如德育课程开发、社团建设等,鼓励各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去年,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与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深度对接合作,以此为平台将各地德育改革创新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引了进来。去年10月,王恩义带领50名校长、德育干部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中小学德育改革高级研修班,整个活动融合了北京市、河南省及湖北省高校教授及一线校长的德育经验分享,还到武汉市二桥中学、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实地考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引进来”“走出去”给了老师们新的启发和思考。“德育是相互感染和打动,我以前遇到学生反复出错会抱怨,但现在更多的是反思自己的引导是否到位。 ”石家园街小学教师梁艳新说。

找准结合点逐渐渗透,德育进教材进课堂

有了区教育局的方向引领,学校开始各展其能地去做。德州市第十五中学开设了入学、绅士淑女、军训等礼仪课程;铁西南路小学在1至6年级全面普及校本课程教材《谦谦少年》,培养孩子们懂礼仪、学礼仪;三里庄小学在原有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系列丛书《三里庄小学礼仪口袋书》《文明礼仪教育》;麒麟小学制定仪式课程方案,并编写了《行规礼仪少儿读本》……

校本课程百花竞艳,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形态,诠释了德育教育的丰富内涵。“课堂教学是德育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王恩义说,德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机渗透,才能真正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在德州市第七中学,年年都有青年教师“比武”课,这两年开始渗透德育内容。“德育课程的开发以班主任为主体,各学科老师都参与其中。 ”该校教师张倩说。去年的全市德育优质课比赛中,德州市第七中学有7名老师获得一等奖。

内涵形式不断丰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随着课程构建、教学开发、礼仪养成教育、社团活动开展,运河经济开发区德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德育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 ”王恩义说,通过挖掘德育内涵,丰富德育形式,好习惯内化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感觉孩子们变得不一样了。“见到邻居亲友主动问好,帮着大人做家务,也更懂得感恩了。 ”德州市第七中学学生李振辉的妈妈这样评价儿子的成长。

家长也成为学校德育建设的“同盟军”。今年3月,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成立首届家长联合会,有效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得以进一步延伸。

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以学校特色发展为引领,积极引导各学校总结分析自身优势,逐步凝炼德育特色。第七中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第二实验小学“家乡美”系列课程、铁西南路小学“谦谦少年”礼仪课程、石家园街小学“用教育智慧把常规工作做得不平凡”主题教育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去年底,全国新学校教育机构年会上,这4所学校受邀向全国60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展示德育改革成果。

新闻推荐

“集聚山东新动能”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

本报讯(记者郑东岩)8月15日,2017“创新发展看鲁企——集聚山东新动能”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市。此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网信办组织开展,来自中央和省直主要媒体的30多名记者先后到景津环保...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