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搬走了3年的老居民又回来了

德州日报 2017-08-16 09:36 大字

[摘要]老旧小区改造赢民心——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方志勇苏艳金克兵

8月9日一大早,家住德城区金建小区、54岁的尹万玲扫完自家一楼的小院,又擦拭起门窗,“过去小区破旧,自家院子也懒得收拾,现在院内院外都焕然一新。”

去年5月,市里对金建小区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路面硬化、墙体粉刷、公共设施更换……一系列工程实施后,小区大变样。这也让尹万玲之前因小区环境差搬走3年后,又搬了回来,“如今住在这儿的心情比之前敞亮多了。 ”

金建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原市物资局家属院,从小区1号楼建好后,尹万玲就搬进来居住了。“当时我丈夫在物资局下属的金属材料公司上班,单位分给我们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尹万玲说,那个年代能住楼房很是风光,环境整洁,生活也方便。

但居住几年后,随着公司倒闭,小区没人管理,楼房年久失修,基础设施损坏。“窗户都是木制的,慢慢就开始关不严透风漏气;路面中间虽铺了砖,但两旁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最受不了的是下水道常堵。 ”尹万玲说,因为住在一楼,与楼上3户共用一个排水管道,严重时一个月能堵两三次,屋里常有股臭味。

有很多次,尹万玲想卖掉房子搬出去住,但思来想去一直没下定决心,“住久了对这个地方和这儿的人都有感情,再加上我就在这附近做母婴培训,要是搬走上下班也不方便。 ”尹万玲和丈夫一合计,自己出钱进行了小范围整修,门窗、暖气片换了,下水道改了……情况虽有好转,但有些问题却依然无法解决:下雨时,因为没有专门的排水管道,雨水就顺着楼顶哗哗流到院子里,进出家门得蹚水;家里的下水道改了,但小区里的下水道依旧堵;公共供暖管道老化,新换的暖气片依然不热;小区没有路灯,大门也是开放式的,丢东西是常有的事。

在2014年一次大雨后,尹万玲丢了第四辆自行车,她蹚着泥水走进家门后终于下定决心,搬家!“当时的心情就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尹万玲和丈夫搬到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女儿一家一起住。“住女儿家好是好,但终究不是很方便,而且住的是19楼,上下楼来回乘电梯总会害怕。 ”期间,尹万玲也想买房子,但自己的积蓄已经赞助女儿买房了,一时半会儿没钱买。

2016年5月的一天,尹万玲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通知,市里对金建小区进行改造,居民想咋改,有啥意见都能提。她第一时间回到老房子填写了老旧小区改造入户调查表,把最想改造的下水道问题写了上去,“听到这一消息虽然高兴,但说实话并没抱太大希望。 ”

去年底,当她再跨进小区时,一下子惊呆了:一进小区是平整的水泥路面,楼体外墙粉刷一新,楼道的破旧木窗换成了铝合金的,整改了下水道、供暖管道,安装了路灯和摄像头……哪儿还有半点以前的样子。尹万玲当即决定,搬回来!“你看这楼体上的雨水管道直接接到了下水道,再也不担心下雨天要蹚水了。 ”今年3月初,把自家装修了一番后,尹万玲和丈夫又搬回了金建小区,“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老旧小区改造让我们这些老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

新闻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德州市

本报讯(记者王志冕通讯员赵凯)8月9日至10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石晓率队来德州市就立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洪祥陪同。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及市直...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