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持续调整 动能加速转换
[摘要] 我市各级贯彻落实协同发展战略,抢抓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省“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机遇,为现代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赵帅崔志华
这几天虽然天气炎热,但在金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山梨酸生产车间,30多名工人仍在加班加点生产。“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链条,生产的对甲基苯酚、白炭黑、山梨酸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还远销欧美,与巴斯夫、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等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目前订单已经安排至四季度。 ”公司副经理王忠霞说。
就在距离金能公司仅5公里的地方,生产军工、航天用特种钢产品的山东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同样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该公司将精炼及真空浇注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上半年产品销量达到5.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8%。
去年以来,德州市充分发挥作为山东对接京津冀“桥头堡”的作用,通过相继举办资本交易大会、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等活动,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为推动全市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粗放走向集约
——产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去年全市“蓝繁”天数增加29.1%,空气质量改善率、PM
2.5
改善幅度、生态补偿资金实现“三个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蓝繁”天数增加16.9%……一组环保数据,折射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先要淘汰落后产能。仅在2016年,德州市平板玻璃、水泥、炼油等过剩产能的化解率就达到79.2%。同时,关停139家化工企业,淘汰12台(套)落后生产线,“地条钢”全面取缔。“壮士断腕”的果决行动,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了空间。去年以来,各县市区在新型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材、大数据、智能化项目等领域,分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据统计,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列全省第二位。今年3月1日,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三个一批”活动中,全市累计签约新项目110个、投资57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再次占据绝大比重。
增量做大的同时,产业存量也在同步优化。不论是装备制造、化工、农产品加工还是新型纺织,全市主要传统产业纷纷借助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速升级。 2016年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26个,完成技改投资占到全市工业投资的54.9%,同比增长15.3%,增幅居全省前列。以市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连年有新项目、新投入,公司总经理常怀春介绍,今年企业预计完成投资34亿元。“目前7个在建重大项目已有2个完成,年内有望完成4个。 ”常怀春表示。
根据市经信、统计等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德州市通过突出打造装备制造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幅长期居全省前列。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智慧农业、智能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也在加快发展。
从封闭走向开放
——拉开协同发展大格局
4月24日,由德建集团施工总承包的赞比亚国民卫队2000套经济适用房项目在德州市签约。该项目合同额为2.47亿美元,总工期30个月,德建集团作为项目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和建设。 (下转4版)
新闻推荐
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GDP增速7.7%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