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此奉献 他们如此满足

济南日报 2018-08-20 12:48 大字

为民办实事。(邵明红 摄)富东农贸市场(李冬阳 摄)

在基层,在社区,在琐碎生活方方面面,活跃着一个又一个乐于奉献的工作者、“爱管闲事”的监督员。他们默默奉献,他们开心满足。

一干就是17年

想方设法要更好

8月16日早上。一上班,曹桂荣就对同事说:“今天是郭店大集,咱们到集上看看卫生情况和商户经营情况。”

曹桂荣,这位郭西村的第一任女党支部书记,自2001年当选就连任至今。为全力发展村集体事业,她想尽办法调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性,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优化村内环境上。

曹桂荣常说,“我作为一名群众选上来的干部,必须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作为村民最为关心的旧村改造项目,曹桂荣全程参与,冲在一线,旧村改造的手续申请、动员拆迁、楼房建设、收尾验收,虽过程艰辛坎坷,但村民口中的“曹书记”从来没有推脱逃避。工作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她因慢性阑尾炎病倒。然而,在手术后短短半个月里,她又回到放心不下的工作之中。

村民搬入了生活小区,每人每年有1400元口粮款、2600元福利补贴,老年人每月有100元生活补助,重阳节70岁以上老人还有200元过节费,村民幼儿园入园免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村集体为村民统一交纳医疗保险、意外保险(50-80岁)。2017年,郭西村集体经济收入13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自掏腰包7万元

为民铺设排水管

多年以来,长清区文昌街道北小房村因地势原因,患上了降雨“恐惧症”——每逢下雨,污水都无法排出,进而淤积在村内甚至村民家中,唯有靠天蒸发干净后,才能狼狈收场。

排水障碍成为北小房乡村发展路上的一大拦路虎,铺设排水管道的呼声经久不息。然而,建设费用条目后面虽注明“村级自筹”,但面对囊中羞涩的村集体和在温饱线上“走钢丝”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房莹实在不忍开口。

后来,房莹拿出自己的积蓄7万元进行了排水管道铺设。6月初的一天清晨,中型挖掘机踩着轰隆隆的步点进驻北小房,6天时间里一条条胡同掘起了碎石花,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水管全部铺设完毕。从此,北小房村在大雨时节,再也没有出现淤积淤堵。只是直到现在,村民们大多也不知道,所有的钱是房莹自己掏的。

”我常跟大家讲,你要把村集体看成家,家里不好看,出去没面子。”房莹任职仅仅几十天,全新的摄像头爬上电杆,村内的三大堆顽疾竟也有了解药。全村30余户村民全面响应,不在家的村民在电话中痛快地说“你只管看着办”,积极热情的程度让房莹倍感骄傲。不出3天,北小房条条胡同、家家门前焕然一新,整洁宽敞。

民事民来决

构筑“防火墙”

市中区杆石桥街道有效整合辖区各种资源力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立足于此,街道整合多元力量参与民主协商议事会,决定在辖区内以安装充电桩的形式,解决居民电动车停放和充电的“刚需”,同时消除安全隐患。

为充分摸底调研,杆石桥街道对电动车充电桩厂家逐一走访,同时对辖区各车棚现状、当前电动车充电方式及各项隐患做详细记录,为安装工作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街道通过召开由居民代表、楼组长、党员代表、派出所民警、施工方等参与的协商民主议事会,让居民根据调研结果决定“要不要做”及“怎么做”的问题。

“每场会议上,派出所民警先介绍《电动车消防安全五条禁令》内容以及私拉电线充电和入户停放带来的安全隐患,我们会对充电桩的特点进行说明,厂家负责人也会对居民答疑解惑,最后一起商定安装地点和具体措施。”杆石桥街道安监办负责人盛滨说。目前,街道在新市区、自由大街、春元里等社区安装了充电桩。

家有好“儿女”

独居不“孤独”

在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社区,95岁老人高宪华虽然独居,却从未感觉“孤独”,因为她在社区有一群“儿女”,每天都有人来看她。

老人所说的“儿女”就是南村街道西片区邻里守望协会的8位志愿者。

和老人“结对子”的志愿者刘芝兰告诉记者,她基本上每天都会来高宪华老人家里“报到”,看看老人身体状况。除了她,邻里守望协会每个志愿者都有结对子帮助的独居老人,或者家里有苦难的老人。每年过年、老人节时,他们都会到独居老人家里去挨个看望,送去一些鸡蛋、牛奶等慰问品,还会给老人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

近年来,南村街道西区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社区举办活动、调解纠纷、服务群众,成立了邻里守望协会,为鳏寡孤独、一二级重残,开展精准服务。

党建引领发展

多举措惠民生

许商街道富东社区位于商河县城中心,是该街道名副其实的“心脏社区”。

“现在社区的办公场所修建完善,社区的绿化、交通越来越好,农贸市场的生意也越来越火,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社区的发展变化。”富东社区的老党员谈起近年来社区的发展,感触颇深。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该社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对接市场”的原则,采取“村企合一”发展方式,组建富东农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富东农贸大市场,建立“公司+农户+业主”利益联结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商业用房股权化转租、土地资源规模化流转、集体资产市场化经营,推进社区资源、资产与企业对接,实现社区集体资产增值、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的目标。目前,该市场经营品种有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经营范围辐射周边临邑、乐陵、阳信、惠民、济阳等20多个县、市、区,集体收入大幅增加,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社区党支部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每年拨出20余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开展老年人慰问、残疾人帮扶等助民活动,为他们购买面、食用油、肉、鱼和棉被等实用生活用品,形成敬老爱老、扶贫帮困的氛围。

三个八旬老人

乐当社区监督员

在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区,居民们常常能看到三位老人或是坐在楼前拉家常,或是拿着马扎随处转。他们仨可不简单,可以说是社区居委会编外人员。

他们叫李庆英、周连华、刘鹤笙。说起他们仨的故事,还得从李庆英说起。由于常年独居、高龄,又是低保,老人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中用了,甚至一度足不出户,只是偶尔出来买一些必需品。

社区上门做了几次工作,但总不得法。“可能是年龄的原因,咱摸不清老年人心思。”反复几次后,社区想到一个“迂回战术”——请来同为“80后”的周连华和刘鹤笙。89岁的周连华比李庆英还大几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姐”。“同住了几十年,年龄也差不多,咱姐俩拉拉呱。”没想到,第一次上门,李庆英就打开了话匣子。

最开始是在李庆英家里聊,再后来到楼前聊,最后,干脆边走边聊,一起买菜、一起去社区、一起巡逻。现在,三位老人是“焦不离孟”,走到哪里都是一起,时常看见她们在小区里散步,健身,同时把她们在小区看到的不好现象、问题反馈给社区。李庆英、周连华、刘鹤笙三位老人俨然成了社区的监督员。本报记者 赵世杰 邵明红 刘阳 黄佳杰 张素芬 李冬阳 制图/郑芳

新闻推荐

霍元鹏带领解家村发展起蔬菜种植、特色养殖、市场服务、个体运输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人均收入3万元 “他给大伙找到致富金钥匙”

□本报记者彭彦花本报通讯员高程明马忠海7月29日,记者走进临邑县临南镇解家村一处蔬菜大棚内,村党支部书记霍元鹏正在观察...

临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