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智慧翅膀农业更高效
□本报记者余小乔/文张建平/图
凯盛与另一家企业合作的德州临邑县智慧农业大棚的首批番茄长势喜人?
﹙资料图片﹚
今年春天,由彭寿率领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山东德州合作建设的智慧农业大棚项目,迎来了第一个收获季,根据目前有机西红柿的产销状况测算,每亩西红柿一年产值可达80万元。此举不仅让中建材在农业领域开疆拓土打响了第一炮,同时它还以“智慧农业”的高调姿态开启了德州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
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8亿美元。或因为此,4月9日,京东在无人机开放赋能暨智慧农业共同体启动会上宣布,将以无人机农林植保服务为切入点,整合京东集团物流、金融、生鲜、大数据等能力,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不止京东,包括阿里、苏宁、58集团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凭借各自资源优势,向农业产业进行了业务渗透。
当越来越多的工业主体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要生产力;当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技术倒逼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身为农业大市的蚌埠自然不能袖手旁观。
★真有用★
物联网让科学务农变简单
外,物联网让何传书觉得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架构起来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客户只要通过系统知道了甲鱼在孵化、投放、喂食、生长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就不会对黄淮甲鱼的鱼苗产生怀疑,也不会对成品甲鱼的质量产生疑问,“由源头可追溯带来的市场认可度,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点对我们很重要。”
★真烧钱★
成本高企让先进技术难落地
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让种菜、养鱼变得智能化、简单化,也让农民“足不出户种地养鱼”变得触手可及。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记者在采访中被反复告知,农业“触网”的最大掣肘问题是“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产能不成正比”,阻碍了智慧农业真正落地。市农林委产业化科科长葛春晖坦言,包括蚌埠在内的整个皖北地区,在智慧农业方面做得都不太理想。“一套设备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哪些农民能负担得起?别说种粮大户了,就连‘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主体,都不一定有实力。”
2014年从山东寿光受邀到五河担任新一禾项目技术顾问的董文辉,在接受采访时也毫不讳言地表示,同样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和安徽,前者在发展农业方面走得更稳健一些,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也更靠前一些,“从山东在全国较早以合作社形式来做农业文章可以看出来。”
他分析认为,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升级版,智慧农业又是现代农业的升级版,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智慧农业,是一个个进阶的过程,后者本身是一种“高大上”的存在,因为投资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除大型农场能‘玩得转\’外,其他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注定只能‘小打小闹\’。”
对此葛春晖深表认同。他表示,农民是资金风险承受能力最弱的群体,在看不到未来预期收益的前提下,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进行智慧农业的前期投入。在他眼里,到目前,蚌埠有且只有龙亢农场已经通过物联网建设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蚌埠智慧农业提供了“有说头”的示范样本。
王永玖在接受采访时提及的“触网5年,投入1000多万,布设了106个高清摄像头、55组传感器和2座小型气象站,安装农机物联网终端设备21台套,为植保飞机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飞机场水泥跑道”,可谓为龙亢农场“一掷千金”的农业科技投入作出了详细注解。
穿行在绿波荡漾的龙亢农场,一套横卧在高通量分子育种试验田的大型黄色机械显得格外耀眼。在这套设备的两侧各有一个移动轨道,铺设在试验田两边,设备携带的摄像头通过轨道滑行多角度、多方位调取育种方面的有效数据,实现作物表型监测智能化和精准化,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据农场的产业化部部长贺占武介绍,这套设备“在全球只有两套,一套在龙亢,一套在美国”。自然,没有足够的实力谁也引不来。
不仅硬件设备投入成本不菲,设备后期的运营维护同样花费不小。拿“财大气粗”的龙亢农场来说,每年两三百万的设备运营和维护费用,也让农场方面直呼“压力大”:“像日光温室的全自动化,设备定期的保养、维护、检测,全部需要费用。像机房的恒温控制系统,观测到的数据存储系统和流量通信系统,样样都要花钱。”
除此之外,由于地块生产条件不同、生产作物不同,农业需要既懂农业又懂软件设计的高端人才,还要建立一支能够修理设备的维护队伍,“如果不提供一定的薪资待遇,紧缺又急需的人才也不会来。”
大型国有农场尚且为触网后的成本控制感到招架不住,那些以自然人为单位的经营个体,面对智慧农业的技术要求和设备投入,更是备感“压力山大”,大多主动选择了“屏蔽”:不想、不碰、不烦心。
尚跃、何传书是“有限的少数”中的代表。2015年,尚跃自费20余万元在自己的承包地建了一套物联网系统,三年数据粗略测算下来,每年仅电费和流量通信费就要花去5000多元。何传书投入大几十万建设的两套甲鱼养殖物联网系统,只在每年5月甲鱼产蛋季开始工作,到9月无甲鱼可孵、无幼苗可育时便停止工作,“投入的成本也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收回来。”
★真研究★
互利合作让智慧农业迈开腿
向科技要粮、要产出、要效益,蚌埠一直在努力。但是,就在蚌埠还在尝试着为科学种田探路的时候,有的地方却已经甩开膀子成功地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去年以前,德州的农业在山东并无“过人之处”,不足为外人道。自从2017年建成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大棚,并完成首次10万株西红柿定植,插上了智慧翅膀的德州农业便成为当地新旧动能转换的责任担当,一举跻身德州年度十大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称作开启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时代”的智慧农业,却是一个“借鸡生蛋”的典型案例:大棚由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承包建设,一个出设备、出技术,一个出钱、出渠道,德州方面只负责出政策、出土地。眼下,第一个收获季已经来临,一串红通通的西红柿标价居然高达12元。有媒体消息称,这里的西红柿一亩一年产值可达80万元。
关注过蚌埠玻璃的人都知道,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已经扎根蚌埠大地三十年。同样是农业大市,彭寿为何舍蚌埠而择德州,来作为他在农业领域开疆拓土的第一站呢?
中建材蚌埠玻璃设计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李志铭,从两个维度作出了分析解读。其一,以吃得安全、吃得可口来做高端市场定位的智慧农业,市场大、前景广,加上电商平台和现代物流网络的助力,“产一地、卖全国”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已不存在障碍。其二,促成企业与地方成功合作的因素有很多,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更愿意选择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的那一个。
他透露,中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与德州合作之前,也曾就拟渗透到智慧农业的项目设想与蚌埠市某县接洽过,最终因对方积极性不高而不了了之。“德州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农业项目,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在我们没做之前,对方有犹疑、观望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想和我们合作的有很多,我们还是会将地方主不主动、善不善于利用我们的成熟技术,作为重要的考察点。”
事实上,“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从国家层面已经提了好几年,工业企业涉足农业生产也再正常不过。在能够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大物流支撑下,在高端市场缺口很大、智慧农业“包打天下”的当下,互利合作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政企合作的单一层面。
安徽朗坤物联网公司在和县的40万亩蔬菜基地上,已经尝试推出了金融租赁服务,即把价值不菲的物联网设备一次性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农民可以用8至10年时间分期缴纳设备费用,朗坤则采用由企业跟农民共担风险、共享后期收益的金融租赁方式,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位于五河县大新镇的新一禾生态农庄,自2014年明确了具体发展模块之后,已经先后建设了现代化水肥施一体化滴水灌溉冬季温室大棚200亩,现代化节水灌溉地面自动化喷灌区2800亩,无土栽培立体化种植8000平方米。2015年,又建设了13000平方米的恒温自动化智能大棚,种植绿色生态果蔬,并对采摘区进行了物联网系统管理。2016年,引进比利时微肥滴灌智能化管理系统。今年,新一禾开始筹划建设立体化农业循环经济模块,拟通过种植业秸秆、养殖业粪污的有机肥或有机饲料的循环再利用,通过物联网服务平台数据对生产区进行精准科学管理,为绿色、高效的蚌埠现代农业添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3月28日讯(记者刘振通讯员孟宪雷)玩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近日,临邑县纪委针对个别干部存在的“庸懒散”作风“偏差”,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督促整改落实。今年以来,临邑县积极落实...
临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