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齐鲁制药集团的创新发展之道
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揭幕投产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生产车间
可曾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光景?
是在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碌碌无为而羞愧?还是坐拥十年的奋斗成果后,依旧拿起苦行的背囊,为下一个十年再出发?
如果这个“自己”是齐鲁制药集团(以下简称“齐鲁制药”),那它的“光景”一直是后者。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三十多年的行进轨迹里,齐鲁制药用一个又一个十年诠释了它的创新之道:风物长宜放眼量。
春种一粒粟
1990年,齐鲁制药总产值突破亿元,利税过千万元,成为当时济南市2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之一。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十年前,它只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
1981年的齐鲁制药是一家单一的兽药生物制品厂,产值不足200万元且陷入亏损状态,存活都是问题。
为了生存,厂里的职工卖过冰棍,养过花,制过床板,做过蛋糕……可这样的尝试,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窘境,并非长久之计。
迷茫中,最难的,是明确前方的路。
这一年,李伯涛同志临危受命,出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他果断作了一项决策:从兽用药向人用药转换。
从齐鲁制药后来的发展来看,当时的这项决策,就是春天种下的那粒“粟”——成为企业日后枝繁叶茂的“金种子”。
但是,对当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齐鲁制药而言,想种好“一粒粟”,是异常艰难的——有“战斗”的雄心,却不得不面对“没粮没枪”的尴尬局面。
面对困境,做研发成了企业集中“突围”的方向:“勒紧裤腰带,也得在研发做投入”“挣了钱先去搞研发”。
研发需要人才与智力。为了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齐鲁制药积极争取引进大学生。从1982年引进第一名大学生开始,其后每年二三名、三四名,到后来每年数十名、上百名,公司引进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为充分调动内部资源,李伯涛十分超前地制定了一套灵活的用人机制,明确提出:八十的用,十八的也用;大学的用,中学的也用;干部用,工人也用,打破了年龄、学历和身份上的限制。这一机制,很好地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
除了人才引进,公司还十分重视智力引进,积极与各类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并不断结出硕果。当时,抗癌新特药卡铂的成功,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这一出自山东医学院的科研成果,最初推向市场转让时,一些企业因为转让价格高而拒绝。而对这一科研成果临床价值有着充分认识的齐鲁制药,以高价买下,通过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很快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在产品取得成功后,齐鲁制药又额外拿出数十万元用于奖励这项科研成果的研发团队——这让齐鲁制药在医药科研界赢得了声誉。
舍得投入、重视研发、重视合作伙伴作为齐鲁制药的一项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公司每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
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齐鲁制药从濒临破产的小厂,走到了“1990年的齐鲁制药”,积聚了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底气。
十年(一剑
2000年,齐鲁制药销售收入近10亿元,产品领域涉及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肿瘤辅助类、基因工程等领域,已实现多个产品国内首家上市。
这是齐鲁制药“(一剑”的十年。
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吃饭不成问题的齐鲁制药,把最困难的上一个十年里开创的传统,在这一个十年里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瞄准国际制药行业发展最前沿,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了个遍。
这种“武装”同样是开先河式的——
1993年,从德国引进世界一流的国内第一条大型冻干生产线和片剂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粉针生产线,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质量检测仪器……
1995年,按照美国FDA、欧盟EDQM标准建设的位于济南董家镇的化学原料药项目建成投产,高标准、前瞻性的硬件建设在业界引起轰动。
一流软硬件设施设备体系逐渐搭建的同时,公司的研发体系也进入高产期,科研硕果累累,并迅速实现产业化,一系列重量级新产品相继上市。
1992年,国内首家上市抗急性心衰药物氨力农;1994年,抗放化疗呕吐药物昂丹司琼国内首家上市;1995年,第一条原核表达药物生产线建成,前瞻性地进军生物医药领域;1999年,促白细胞生成药物新瑞白上市,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十年的(练,为接下来的海内外“亮剑”奠定坚实的基础。
跃进价值链高端
2010年,齐鲁制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已建成七大生产基地,多个产品产能、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乃至全球第一,相继获得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端法规市场的产品认证和批准。
这是它不断转型升级,挥别旧动能、迈向新动能的十年。在这一过程中,齐鲁制药逐渐实现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进。
除多个重磅产品上市,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也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蜕变。
齐鲁制药集团副总经理鲍海忠介绍,无菌产品是由普通原料药—无菌原料药—制剂的流程顺延,其中,普通原料药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能耗大,高污染,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而从普通原料药到无菌原料药,从无菌原料药到制剂,处于产业链高端,耗能少,技术含量强,附加值高。
“当时国内制药企业出口,普通原料药占很大比重,低端竞争,容易打价格战,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的长远发展。”鲍海忠说:“对于这种现象有着深刻洞察的李伯涛董事长决定,‘齐鲁制药不做中国制药的低端搬运工\’,要通过不断研发,往高端走,做无菌原料药乃至制剂的出口。”
在这条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道路上,已经“(剑”布局十年的齐鲁制药,并没花费太大的力气,便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目前,它的无菌原料药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已经占据国际市场较高的份额。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拥有了硬实的话语权。
在国内,企业抓住机遇,持续加速并不断优化产业布局。
2006年济南高新区、海南海口市两个注射剂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09年投资8亿元在德州临邑县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化学合成生产基地,同年投资12.8亿元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设农兽药抗生素发酵生产基地,主打产品阿维菌素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齐鲁制药从此进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销售收入、上缴利税、出口创汇、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较高增长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接下来的高速发展备足“粮草”。向前再向前
2014年,齐鲁制药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成为济南首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民营企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至今,公司已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医药工业企业前十,多个重磅级新药上市,全球化步伐加快。
这是齐鲁制药在经历30多年打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起强大研发体系和能力厚积薄发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各项事业进一步高歌猛进的阶段。
制剂持续出口高端法规市场。2016年3月,齐鲁制药(海南)公司440万支昂丹司琼注射剂成功出口美国;同年12月,济南高新分厂生产的头孢类粉针制剂出口美国,开国内同类产品出口美国之先河;同样,此前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纳也实现国内第一家注射剂在日本上市并大量应用。
“无菌制剂相继出口欧美日等法规市场,说明齐鲁的产品品质、质量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已得到充分认可。”鲍海忠说。
研发延续高水平。2017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内蒙古公司姜玉国、王得明与另外8名联合项目完成人,凭借“阿维菌素的微生物高效合成及其生物制造项目”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齐鲁制药8年内第4次获得这一奖项。
重磅新产品上市。2017年2月,历时6年成功研制的国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特效药物吉非替尼首仿上市,打破了国外医药巨头的市场垄断,使药价从最初每盒5000元降至2000元以下,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这个阶段,也是齐鲁制药再次瞄准新动能,从仿制药为主到以创新药为核心,为再向前而蓄力的阶段。
2017年5月,齐鲁制药波士顿创新中心正式开业。这是中国制药企业在世界生命科学之城建立的首家创新中心。
此前,它还在旧金山和西雅图建立了研发中心,整合国际优质研发与人力资源,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
“20多年前,我们‘引进来\’,今天,我们‘走出去\’。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齐鲁制药总经理李燕表示,虽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企业对药物研发国际化战略的信念十分坚定,“只有实现研发的国际化,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发展”。
2017年7月16日,面向未来的另一项新动能——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揭幕投产。
它是齐鲁制药投资金额最大的战略性建设项目,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之一,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达150亿元。
生物医药是医药产业动新旧动能的转换的一辆“动车”——不仅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济南重点做优做强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
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以重组单抗药物为重点研发方向,生产与研发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鲍海忠介绍,“齐鲁制药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基因工程药,新型梗药系统药物基本做到同步跟进,是公认的国内制药企业第一梯队。”
这意味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齐鲁制药再次立于医药新旧动能转换的前端。
然而,多年的未雨绸缪,齐鲁制药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今天有的,不仅是昨天努力的收获,更需要的是对明天的“放眼量”。所以,要继续拿起行囊,在新与旧的转换中,持之以恒,不断向前……
(本报记者 周福宝)
新闻推荐
临邑法院创新“脚本化”执行模式,变一人包案为分段执行
临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