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刘英堂
清明节是中国人民祭祀先祖和缅怀英烈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我都会追忆着曾经听父辈们讲述过的血与火的战斗经历。那是一笔不应忘记和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我的父亲刘英堂,1913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1936年1月参加了陕北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所在部队整编到八路军115师343旅。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他随部转战于晋东北五台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
1938年8月,按照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343旅政委萧华同志率领选调的100余名干部前往冀鲁边开辟抗日根据地,我的父亲就是这百余干部中的一员。他们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于9月27日到达山东乐陵县。同年10月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将先后到达该地区的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简称“东纵”),萧华同志任司令员。下辖三个支队,我父亲任五支队一营长。到1938年底,这支队伍已扩大到20000多人,也引来了日伪军对该地区的重点“扫荡”,战斗频繁,局势十分严峻。自1939年1月起日伪军调集了20000多人到该地区进行围攻。
此次战斗中,我的父亲刘英堂在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头部,头盖骨被炸碎。卫生员进行了简单地包扎,战士们用门板抬着高度昏迷中的营长撤出战斗,随大部队转移。后因战斗频繁,行动不便,部队首长指派两名通信员,负责陪护和联络当地群众给予帮助和掩护。几百个日日夜夜,方圆几百个村庄,有无数的勇敢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抬着昏迷中的营长到处转移。据陪护他的通信员简光田后来回忆说:“有一次日军‘扫荡’进村,老乡把他和昏迷中的营长藏在柴草堆里,疯狂的日军用刺刀在草堆里乱捅,气氛十分恐怖。”经历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一年后父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失去的意识也逐渐恢复了。但是,他却永远失去了语言功能,左侧上下肢功能也基本丧失。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老首长萧华同志回冀鲁边区视察老部队时,得知老部下刘英堂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并未牺牲,特派人秘密接我的父母到指定地点接见并慰问了他们。
萧华同志这次还给我父母选择了群众基础好,相对安全的小村庄妥善安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特等伤残军人,1985年3月因战伤复发导致脑溢血,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而“刘营长”这三个字,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颂。
新闻推荐
2月19日,参加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的党代表,乐陵市委书记王晓勇走进大众报业融媒采访间接受《聚焦党代会·书记微访谈》...
乐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陵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