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和阳信什么时候“跑到”博兴去了 博昌侨置郡县简考

滨州日报 2020-11-24 09:02 大字

王继金张基地

东晋自北方失败,直到北燕太兴二年(432),北燕乐陵公冯邈降魏,黄河北诸县划入北魏版图。两朝约以黄河(今徒骇河)为界,南北对峙,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地名混乱状况。滨州之域,地跨南北朝分界线。侨置郡县多在今邹平、博兴县域设置,虽被后世典籍视为正统,但多有名无土。今将南北朝时期博兴境内侨置郡县简考如下。

今博兴的博昌,晋属乐安国。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刘宋时期(420~479)地方行政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青州治东阳城,辖乐安等9郡。乐安郡治千乘(今东营广饶),因战乱徙博昌县离境侨立于寿光县地,博昌县属乐安郡(遗址在今广饶县城)。博昌徙移寿光时间在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在博昌故地侨置乐陵县,北齐(550~577)将侨乐陵县改名乐安县,“隋开皇六年(586),复于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寿光县志》),隋开皇十六年(596)复将乐安县改名为博昌县。也就是说,隋开皇十六年(596)是博昌名实复归博兴境内之时,如此,则博昌徙移寿光境时间为464~596年期间。

1993年版《博兴县志》“卷一行政区域”载,“南北朝北魏时期,博昌县移置今寿光县,境内置乐陵县、阳信县与般县。前二县属乐陵郡。乐陵县治所在蒲姑城旧址(今城东街道贤城),北齐时移乐安故城(今博兴老城里)。阳信县治所在原博昌城(今湖滨镇寨郝村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建置志》载:“南朝宋因战乱徙博昌县离境侨立于寿光县地,故地侨置乐陵县。北齐复将侨乐陵县改名乐安县。”“(侨)乐陵郡,治乐陵县(今博兴县博兴镇东偏北6公里故奄城)。郡治所原在乐陵县,后侨置于此。辖乐陵、阳信、湿沃、新乐、厌次5县。”高齐,将侨置乐陵郡、县迁至乐安旧城(今博兴城),改乐陵郡为乐安郡。在侨乐陵郡、县迁至乐安旧城(今博兴城)之前,乐陵郡、县的城址究竟在何处则成为难解之谜!近年来博兴出土的文物给予了切实的答案。

龙华寺遗址范围达12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发现遗迹、遗物十分丰富。1976年“东魏武定五年(547)碑”出土于今博兴县城东街道张官村东南,青石质,长120厘米、宽58厘米、厚19厘米。东魏武定五年镌。碑阳面正中线刻座佛,佛两边刻5个供养人。线画两边是造像及建寺铭记和人名。左8行,每行5人名,右4行人名,9行铭记。1981年征集至博兴县文物管理所。承蒙博兴县博物馆馆长张淑敏女士提供“武定五年造像碑”相关资料,试标点如下。

武定五年造像碑文:

唯大魏武定五年岁次大火六月丁卯朔十一日甲戌正,信士佛弟子大唯那郭神通、张靖、马秋、马敬宝、董叶士女七十余人等,并海岱名家燕齐楚彦,夙殖灵根,旦解法相,以一生过隙驷马不追,幻化臾身命非我,故能急访牛车,去此火宅,骤觅神舟仚登彼岸。上为皇帝陛下百僚度民,下逮七世祖宗含生蠢类。于乐陵郡城东南两里乡义寺门外之左颊,寻其净土级建胜刹。经始勿极,群心口来,不日而极功德乃成。遂记铭微因,冀邀妙果一出,昏非终超十行。

其碑文提到“于乐陵郡城东南两里乡义寺门外左颊,寻其净土……”,以此定位,其西北两里即为今博兴城东街道冯吴村一带。1990年张官村北挖鱼塘时在鱼塘底部还发现有建筑遗迹。从地势上看,张官村所在区域地势也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冯吴村一带即是乐陵郡城址所在地。1993年版《博兴县志》“卷一行政区域”载:“在冯吴村东南二里余的张官村出土的石造像,其铭文曰:‘乐陵郡城东南二里许。’是知今冯吴村即乐陵郡城址。”对照“武定五年造像碑”碑文“于乐陵郡城东南两里乡义寺门外之左颊”,可知衍一“许”字!应是实测距离多于1000米,不知东魏北齐时1里为543.6米,而擅加“许”字所致。

2013年4月,村民在吕艺镇马家村西南2.5千米处挖鱼塘时,出土东魏“殷让墓志铭”一盒,青石质,盖佚。志铭长宽各32厘米,厚8厘米,楷书15行,满行15字,共计213字。因无盖,未知墓主姓氏。

殷让墓志铭文:

君讳让,字文敬,乐陵人。炎精肇其源,羲叔胤其后。奕叶因封,殷邑定氏。祖万,凝浚碧澈,令誉岐年。父瑜,玉闰(润)冰清,炜萃冠日。君降灵挺生,神资闲雅。幼悟黄中,情该(赅)物外。体识真宗,洞照儒默。位媲口资,官侪卓茂。粟犊之赞,望迈长衢。破口之谕,口收耆日。何起应不弘,倏如泡烛,春秋五十九,以魏永安二年(529)岁次昨(作)咢(噩),五月十九日,丧于东秦济水里舍;以齐河清元年(562),岁次敦牂,十月丁酉朔,十三日己酉,窆于县南八里。所恐世变坟沉,故刊志为辞,曰:

赫矣羲胤,厥乃炎精。冠冕重叠,世阐忠贞。惟君优博,德行兼并。其道消奄,尔沉灵异。兹兮松石,万古兮流名!(上列殷让墓志铭文录入点校后,承蒙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高级编辑姜舜源先生费心勘误校正,受益良多,谨致谢意)

铭文记载墓在“县南八里”,由此向北8里当为乐陵县城。2020年10月26日,经与马家村原住民马耀德、胡玉林两位朋友实地勘测,墓址北8里直线约4350米(东魏北齐时1里为543.6米)处,位于辛集村西北、康坊村南,此处西南1000米处位于东田村东有一地势高处,古时被称为“龙脊”,此或大致为古乐陵县城址。测得此处西南方向距城东街道冯吴村直线距离约为4000米,即乐陵郡城址。《山东省志·建置志》“(侨)乐陵郡,治乐陵县(今博兴县博兴镇东偏北6公里故奄城)”的结论,亦应上述碑志的发现与考证而需改写。

捎带需要辩考的是,般县从没有侨置博昌!现存博兴四部旧县志,此时期无般县,《元和志》《寰宇记》《续山东考古录》亦均无是县记载。1993年版《博兴县志》“卷一行政区域”载:“店子乡般若村曾出土北魏正光六年(525)造像碑,载今县境东部北魏时为般县。其治所今店子乡般若村。”依此认定今博兴境内有般县!此处“北魏正光六年造像碑”,即“王世和等造像碑”,四面雕造,为四方体式造像碑,通高244.5厘米、宽78厘米。1984年4月由店子般若村收藏至博兴县文管所。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卷十六艺文·金石”记载:

王世和等造像,在城东南四十里般若寺,碑高丈许,宽二尺。碑阳镌巨佛一尊,三面俱镌小佛。座字多模糊,文曰“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六月甲戌朔口口口戊子,青州乐口口般县王世和口文口王伏会寺法义兄弟口心敬造尊像一躯口上为口口口口口官口牧为口口口现在父母口口家眷属为法家口口口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对照上列造像碑全文,没有《博兴县志》所载“北魏正光六年造像碑,载今县境东部北魏时为般县。其治所今店子乡般若村”的依据!仅仅是造像者为般县王世和等人而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2493页载:“般县,西汉置。治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移治今山东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643)省入平昌县。”据考,南朝宋曾侨置般县,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高青、章丘等县市境。由上述可以看出,文献亦从来没有般县在博昌侨置的记载。

博兴县博物馆馆长张淑敏在《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白陶佛教造像》(《山东白陶佛教造像》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一文中谈到:“在博兴县博物馆藏的北魏至东魏带铭文的造像中,就发现有‘青州乐陵郡阳信县’(孝昌二年造像座)、‘青州乐陵郡乐陵县’(武定三年程次男造观音像)的记录。北朝时期,该地区经济发达,《博兴县志》载境内发现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寺院遗址10余处……当时的乐陵郡是青州以北地区的一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与乐陵郡郡治毗邻的这些寺院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众多的佛教信徒聚集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龙华寺遗址出土带铭文的佛教遗物中,可辨造像人的籍贯有乐陵郡、平原郡、乐安郡、乐陵县、千乘县、阳信县、新台县、安平县、般县、高阳县等,可知当时遗址上的寺院至少影响到了这些地区。”所谓般县在当时博昌境内的误记,乃是因将造像人的籍贯误为当地人,或许加之般县、般若的“般”字所致。

新闻推荐

杨安镇:雨露计划润泽贫困学子

为切实解决贫困学生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日,杨安镇积极开展2020年度雨露计划申报工作。该镇扶贫站高度重视,...

乐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陵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