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黄河情系滨州”沿黄开发市中篇 滩区农业动能转换再造滨州“菜园子”

滨州日报 2019-12-19 09:54 大字

?蒲园,承载了数代滨州人记忆的风景区。

?依托黄河岸边的周恩来纪念园,市中街道积极规划推进红色旅游产业。

?辖区七个村将筑台改造,建设具有浓郁滩区特色的旅游乡村。

?蔬菜大棚星罗密布,各色蔬菜在母亲河的哺育中茁壮生长。

?黄河天堑变通途黄河天堑变通途。。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志勇田中岳丁春贵通讯员梁连斌

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网上下单,全国配送,今日下单,明早送达……黄河滩区,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滨州市“菜园子”的角色,目前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推进以及滨州市沿黄开发的不断深入,“菜园子”的核心区——滨城区市中街道南部滩区正在迎来深层次的产业革新,技术、业态、模式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企业带动,“菜园子”快速升级

在市中街道的经济发展格局中,素有“北商南农中风景”一说,北部是以渤海七路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商圈,中部是蒲湖为代表的老牌风景区,南部是黄河滩区内的万亩良田。蔬菜种植一直以来都是南部滩区的主导产业。据滩区村民介绍,滨州市六街蔬菜批发市场上有六七成的蔬菜都是他们附近的这些村庄生产的。

市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荣涛介绍:“市中街道辖区南部黄河滩区种植蔬菜由来已久,说是滨州的‘百年菜园子’也不为过。近几十年来,以修建第一条柏油路和进驻第一家规模化农业企业为分界线,这里的蔬菜产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种植阶段、规模扩张阶段、技术升级阶段。”

大约是在1992年,第一条柏油路修建,为蔬菜销售提供了极大便利,有效避免了蔬菜因外运不方便、不及时而烂在地里的现象发生,赵四勿蔬菜批发市场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当地的蔬菜种植规模、产量由此迎来了一个快速提升期。自2011年开始,滨州万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滩区先后流转耕地300余亩,建设了蔬菜生产基地。万绿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大棚建设、病虫害防治以及施肥、灌溉等技术,附近的村民纷纷学习、效仿,整个蔬菜产区进入了技术快速升级阶段。

万绿之后,中裕集团入驻,流转、整合滩区耕地近2000亩,建立了中裕·滨州黄河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绿、中裕的接踵而至,使市中街道南部滩区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裕还把蔬菜生产融入绿色循环小麦全产业链之中。中裕用生态养殖粪污、小麦玉米秸秆、城乡生活粪污生产沼气,发展新能源产业,生产沼气之后的沼渣、沼液则被加工成液态生物有机肥,输送到蔬菜生产基地,结合高温闷棚等技术,既提升土壤肥力又杀菌灭虫。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一部分进入食品加工环节成为各种馅料,另一部分进入中裕旗下的快餐店、社区便利店、网上商城等服务业态中,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消费便利。在这一产业链条中,肥料供给、蔬菜生产、蔬菜销售等各环节实现了一体化运行,依托产业模式的创新大幅度提升了产业效益。

产业融合,农业风景美

近年来,随着沿黄开发的不断推进,滩区的产业革新与黄河生态保护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市中街道借机大力扶持和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以中裕和万绿为代表,滩区农业企业积极将品牌塑造、市场营销与发展农业休闲游相结合。中裕发挥小麦全产业链的优势,整合自动化面条生产车间、生态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黄河三角洲小麦产业馆、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旅游资源,推出了企业自己的旅游线路,开展“周末中裕一日游”活动,并提供免费大巴车、半价午餐等多种优惠,吸引市民、学校、单位组团旅游。

据中裕蔬菜种植基地的陈经理介绍,每个周六、周日,参与“一日游”的游客人数每天都在200人左右,而且随着沿黄车行道的建成通车,周末自驾游的游客也在快速增加。万绿在发展农业体验游的同时,还在园区内配套了各类娱乐场所,比如陶艺乐园、怀旧乐园等,并且设计了滚铁环、弹玻璃球、打陀螺、磨豆腐等参与性游戏,丰富游乐内容,提升旅游体验。

除了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休闲游之外,市中街道还结合十里荷塘景区建设,建设了1000余亩的油葵、油菜花生产区。每当油菜花花期来临,微风吹拂,金色波浪翻涌,为滨州市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依托黄河岸边的周恩来纪念园,市中街道积极规划推进红色旅游产业;依托一景生态园、同济园林等园林花卉苗木公司生产基地积极开发花卉苗木和林木的旅游价值。

市中街道农委主任张丽娟表示,随着黄河滩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市中街道“北商南农中风景”的格局必将发挥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休闲采摘游、景区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态有机对接,从而充分满足消费者“吃喝游购娱”综合需求,达到“吸引人、留住人、满足人”的效果。

村民致富,生活大变样

产业在变,风景在变,村庄和村民也在变。

市中街道在黄河滩区内共有14个村庄,结合滩区迁建工作,7个村外迁,其余7个村将筑台改造。市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赵洪瑞介绍,筑台改造的7个村都是靠近黄河河边或者紧邻沿黄车行道的村庄,这些村之所以不外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滩区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并保留人气。对于这7个村庄,市中街道的发展规划是“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景”。比如三里村,不仅是市级美丽乡村,还是省级森林村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还塑造出了“芙蓉三里”的特色品牌。

“黄河滩区这些年来,乡村中要说什么变化最大,应该还是村民的收入。”菜农刘恩会说。滩区土地肥沃,但是地下水位高、灌排水不便,旱涝灾害时常发生,逢大雨必涝,“一水一麦”是过去黄河滩区的真实写照。随着蔬菜种植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一亩园,十亩田”的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在村民每亩蔬菜大棚的年收入可达2-3万元。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和企业的先后入驻,村民的收入方式也迎来了崭新的变化。据中裕蔬菜种植基地的陈经理介绍,中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吸纳了原有土地上的很多村民进入种植基地务工,这些村民不仅不用再投入种子、农药、化肥以及浇地等各种物资和费用,而且通过“土地流转金+工资+年度奖金”模式拥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陈经理为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个四口之家可以流转土地7亩左右,每年的土地流转金最少为7000元;该家庭两个劳动力进入中裕务工,年工资在7万元以上;该家庭承包管理的蔬菜大棚达到公司规定的产量质量标准后,每年还有年度奖金,也就是说,这样的家庭每年的纯收入在8万元以上。

市中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元宏介绍,实行“土地流转金+工资+年度奖金”模式有两大优势,除了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之外,还有效解决了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由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地,而还在继续种地的村民,因为年龄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快干不动了。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后,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但减少了用工量,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保障了滩区蔬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即便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也在考虑和探索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借鉴企业的发展经验,把耕地整合在一起,进行分工协作,从而改变生产模式。三里村不仅是市级美丽乡村,还是省级森林村居。1992年,柏油路建成后,使赵四勿蔬菜批发市场蓬勃发展起来。

新闻推荐

云红街道对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清零行动

为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危房基本情况,更好地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连日来,云红街道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扎实做好2019年度农村...

乐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陵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