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虫贵如金,全民为它狂 壮劳力都返乡了,冒着酷暑昼伏夜出
近日,在济宁兖州漕河镇一处蟋蟀收购点,周边的村民正在极力推销自己的蟋蟀,让收购商应接不暇。两位客商正在查看蟋蟀的品相。秋风起,蟋蟀叫。8月,对于济宁兖州漕河镇的人们来说,一年一度的捉蟋蟀黄金时间又来到了。一只秋虫,让这个小镇的夏天火了30多年,也让这里的村民尝到了甜头。6日-7日,记者蹲点漕河镇李家村采访,直击蟋蟀经济的繁荣与刺激。
文/片本报记者马辉晋森
通讯员张美荣
>>时机
白天睡觉晚上出动
小镇进入捉蟋蟀时间
在这个兖州北部的小镇里,最热的光景里,恰恰是这个镇所有人最为忙碌的时光——捉蟋蟀时间。白天睡觉,晚上组团出动,清晨交易。
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秋虫客商蜂拥而至,一早一晚坐在路边的马扎上,坐等村民刚刚捉来的蟋蟀。村民从手上挎的一个个篮子里,不断翻出写有编号的小罐子,静等收虫者掌眼,期待“秋虫化金”。
“我这有大价钱的,你看看不?”“拿出来看看!”“个头太小,牙小,不要。”“大了不行,小了不行,真难逮啊。”
7日,立秋,清晨5点半的漕河镇李家村口,这是一天里最凉爽的时候,操着各地口音的客商陆续聚集到这里,端坐在一排小方桌后,等待着“鏖战”了一夜的“蟋蟀猎手”带着“战果”凯旋。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期待,但在当地的村民看来,他们更像是“审判官”,小小的蟋蟀能否幻化成数百、数千元的金钱,全取决于这些收购商数秒钟的掌眼。
时间过了清晨6点,来卖蟋蟀的人们逐步多了起来,来来往往的村民们以妇女为主,辛劳逮虫的男人大都白天在家休整。她们大都挎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十几个装着蟋蟀的罐子,他们一家一家问,如同流水线一样围在客商面前。客商们熟练地单手打开盖,有的一眼就过,拿不准地用打牙芡草挑逗一下。大半天下来,出手的客商并不多,一个小时下来,多数客商脚下的篮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成色
牙大头大肩膀宽
好蟋蟀能卖高价
来自天津的蟋蟀收购商小李是漕河镇的常客了,连续十几年来收购蟋蟀,他坐在方桌前,不时和相熟的朋友打着招呼、寒暄着。不一会儿,前来让他掌眼的村民多了起来。小李显然是老手了,几秒钟就做出决断,一个小时,他仅出手了一次,也只是付出了区区三四百元钱。
“十几年前就来这里玩,都知道漕河周边出好虫,几块到几百甚至上千元的都有,我要的是牙大、头大、肩膀宽的蟋蟀。”操着一口天津方言的小李对围观的人说。这时,一个穿着迷彩服的村民老张拿着在夜里刚刚逮来的蟋蟀给小李看,可是小李挨个看完,并不感兴趣,这让老张很是沮丧,“逮了整整一夜,也没有逮到高价蛐蛐,真是像撞大运。”老张前一天跑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玉米地里捉蟋蟀,尽管有了20年的捉蟋蟀经验,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还是运气。
在另一个摊位前,来自上海的一位收购商老孙相中了一只蟋蟀,村民张新荣觉得自己的蟋蟀能卖500元,可经过双方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20元成交。家住漕河镇西北坡的小孙和几个伙计刚驱车归来,一夜未眠的小孙他们只带回来三只蟋蟀,本来信心满满,可到了收购商那里,直接打回。
>>返乡
壮劳力回归一月
驱车两百里寻虫
兖州漕河位于兖州市北部,得天独厚的漕河斗蟋蟀资源因其品种广、数量多、个头大、凶悍、好斗而闻名天下,漕河蛐蛐儿明清时期为皇室贡品,并深受国内蟋蟀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江北斗蟋第一镇”。
李家村只是漕河镇的一个市场,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村里开家庭旅馆的老李告诉记者,每年8月,在外打工的壮劳力也都会请假集体返乡,投入到捉蟋蟀大军中,每天白天休息,晚上组团出动,最远的要开车一二百里地,成宿成宿地在外捕虫。“夜晚的玉米地湿热难耐,睁大眼睛寻找蟋蟀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蟋蟀毕竟能变现,对于很多村民来说,这些蟋蟀就是满地爬的钱,等着他们去淘金。
在李家村做蟋蟀用品生意的李大妈,在村口已经坚守了20多年,她每年只做这一个多月生意,各种蟋蟀用品一应俱全。一天要卖出3000多个罐子。“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蟋蟀要从这里发出去了。”
李家村村支部书记李夫峰对记者说,少则几十元、上百元,多则几千上万元,卖一只蟋蟀收入非常可观。当然,镇上也没有非常确切地统计,但是镇上2万多人口,有一半会投入到捉蟋蟀大军中,每个人平均五六千元收入的话,这一个月下来,带给村民的收益也有几千上万元。
>>交易
收虫人长期驻扎
蟋蟀经济渐渐繁荣
一条老街,延续30年,每年的8月,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客商就成了这里的主角。
一个人口仅有400余人的李家村,光是各类摊点、饭店就有16家之多,供这些客商歇息、吃饭。很多外地客商,见到老乡都十分亲切,一口锅里的饭,一吃就是十几年。其中,街口一家饭店为了迎合这些客商的口味,米饭从早供应到晚。
李夫峰说,很多外地客商都是连续十几年、二十多年来这里收购蟋蟀,吃住在村民家里,一呆就是45天。他们收了蟋蟀,再通过物流、快递,发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19岁就到漕河来收蟋蟀,今年42岁的上海客商蔡先生已经连续来漕河23年了,他也从小蔡变成了老蔡。捋着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老蔡告诉记者,他也去其他地方收过蟋蟀,但是走来走去还是漕河的蟋蟀头大、牙大、好斗,所以他每年都会在立秋前后赶到漕河收蟋蟀,每年收的价格不一,但是主要以3000元以下的为主,“我收了一批蟋蟀后就快递到上海,每天都要看2000只左右,蟋蟀好不好,打眼一看就判断个差不多。”老蔡对于自己的经验非常自信。
来自德州乐陵的高先生,也和三五个好友,赶在立秋前来到了李家村,和其他收了蟋蟀再回去卖的客商不同,他来收蟋蟀主要是为了玩,和高先生这类为了娱乐而选择收蟋蟀的客商也占了一部分。高先生说,他会待上一个多星期。
>>去向
好蟋蟀去了大城市
疯狂交易下月消退
小小的蟋蟀,短短45天时间,就有可能给当地一个家庭带来不菲的收入,这些传奇每天都有可能刷新。客商们要么不出手,遇到好的蟋蟀往往出手大方。“比如说一车同去逮蟋蟀的人,谁的蟋蟀卖了高价,开车的师傅还能额外得到酬劳。”高先生说。
除了兖州漕河外,宁阳、曲阜等地村民也都非常痴迷于捉蟋蟀,连续45天,几乎天天不停,只为能够遇到好运,大赚一笔,这一期待让他们似乎感觉不到疲惫。当然,炎热的夏天,在李家村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强壮劳力,因为他们大都在睡梦中,为接下来的“夜战”积聚力量。然而,白露过后,村民会继续选择做生意或外出打工。
斗蟋蟀是一种民俗文化,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据了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很多蟋蟀爱好者把赏玩鸣虫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同时,待到捕虫、养虫、卖虫的疯狂交易在9月份前后消退后,斗虫的好戏才刚刚开启。据收购商老孙介绍,高价蟋蟀陆续运送到大城市,还要继续悉心照料,等其日渐成熟后,遂成为一些人士玩乐的工具进行角斗。
新闻推荐
◎龙建人那一夜,山风一阵紧似一阵,似要将小庙掀翻一般。大家点上蜡烛,抛开工作的压力,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扑克。末了,各自拿出厚...
乐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陵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