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决胜全面小康,提升百姓获得感

德州日报 2017-08-16 09:35 大字

□本报记者尹滨

8月4日,平原县三唐乡谭洼村老军人谭金昌准时收到了这个月的农村生活困难老军人补贴。“钱每个月按时打到卡上,加上低保金和扶贫项目收益金等,每个月能领到大约500元。 ”谭金昌说,有关部门还把他家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帮他修缮老房子。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文件,将精准识别出的农村生活困难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和烈军属(简称“三老一属”)列为重点帮扶对象,谭金昌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这是德州市用绣花功夫抓脱贫、惠民生的缩影。

小康不小康,民生改善是最真切、最生动的诠释。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倾心尽力谋民利、惠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经济文化强省成果。

抢抓政策机遇,补齐民生短板

8月10日,记者在乐陵市西段乡中心小学看到,新建的教学楼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外装修。这是乐陵最后一处“全面改薄”校舍建设工程。

“西段乡中心小学总投资2000多万元,不仅新建了标准化教学楼、操场以及教师宿舍,还配备了各种功能室,预计将于8月底全部完工。 ”乐陵市教育局局长韩文龙说,作为一个年财政收入仅有10亿元的县级市,2015年以来,乐陵在学校建设工作中投入了近14亿元。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教育事业实施饱和式投入,将学校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陈勇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来德州工作后首个课题,先后深入70多所农村学校调研,多次召集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推进意见。市长陈飞任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学校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考核。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学校建设是政府的事”这一责任意识,对教育部门实施“交钥匙”工程。

按照计划,德州市将在3年内投入120亿元用于学校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全面改薄”工程校舍累计开工面积266万平方米,开工率129.1%;竣工校舍面积220万平方米,竣工率107.03%,开工率、竣工率均为全省第一。解决大班额工程校舍开工面积256.8万平方米,开工率108.7%;新增学位10.38万个,占任务数的51.73%,开工率、竣工率均列全省第五位。

补齐民生短板等不得、慢不得。精准脱贫、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全面解决大班额和改薄……近几年,国家和省里连续实施多项惠民政策,含金量高、可用性强。全市各级各部门强化机遇意识,抓紧时间,狠抓落实,以决战决胜的状态补齐民生短板。

——坚持精准脱贫与整体致富奔康相结合。产业扶贫、“三老一属”专项帮扶创出特色,2016年共摘帽重点村290个,净减少贫困人口56106人,超额完成省下达减贫5万人的攻坚目标任务;

——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补历史欠账、垫高民生洼地的“民心工程”,专题常委会开到小区。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已开工近3.7万套,开工率居全省第五,基本建成任务完成率142%,居全省第六。

——从2016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对中心城区的188个老旧小区进行整治改造,惠及城镇居民10.3万人。

精准施策发力,在创新中抓落实

“把精准脱贫与整体致富奔康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德州市立足实际,明确思路。

2016年初,全市共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56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58万户、9.59万人。本着精准扶贫原则,市里提出划片区推进的工作思路。 38名市级领导每人帮包2个重点乡镇,56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别由一个市县部门、一家重点企业、一名第一书记帮包,1.6万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网格化帮扶所有贫困户。

强化领导、顶层设计,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扶贫格局。与此一脉相承,在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立足实际,创新探索,走出具有德州特色的发展路径。

棚户区改造,拆迁是个难点。乐陵、平原、庆云等县市区创造性引入了竞争性拆迁模式,鼓励有意愿的棚户区居民尽快上楼,创造了3天拆迁一个村、居民全部主动签订拆迁协议的“德州速度”。

民生工程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德州市搭建起多元化的学校建设融资平台,积极撬动社会资本,用最少的财政资金做最多的事。乐陵采取由承建单位先期垫付部分资金的‘433’模式,确保所有建设项目按期开工。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完善大数据应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

乐陵市市场监管局——

乐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陵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