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首个工作日入户“寻劳力” 中江县小山村力争新年蚕桑产业收益翻番

华西都市报 2022-02-11 02:30 大字

中江县小山村力争新年蚕桑产业收益翻番 “婆婆,去年在蚕桑园挣钱还可以哇?过段时间又来哦。”

“要得,张书记,我今年还要继续在蚕桑园干!”

2月7日,新春第一个工作日。这样的对话,出现在村民家、村道上还有蚕桑园里。向村民发出邀请的,是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道桩村第一书记张明驰。

新年伊始,道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集体经济蚕桑园的发展目标定在了“收益翻番”。由于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固定劳动力队伍,成了首要之事。

2018年至今,帮扶单位德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陆续投入294.85万元,规模化重启道桩村蚕桑产业。2021年,是实现盈利的第一个年头。农历虎年到来前,15万余元已发放到在蚕桑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手中。2022年,德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将投入35万元,建设桑叶储藏室等,为实现“翻番”目标助力。

“谢婆婆,给您拜年了,新年快乐!”2月7日上午,张明驰和两名驻村工作队员跨进村民谢先琼家门。正剥着“留种”花生的谢先琼,赶紧招呼大家坐,并起身拿出板凳。装满花生的簸箕前,四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剥着花生,一边拉起了家常。

谢先琼家是道桩村的脱贫户之一,她今年75岁,因为年龄等因素,过去没有适合她的活计可以挣钱。去年,蚕桑园发展需要劳力,她便去从事摘桑叶等工作。由于要帮忙照顾小孩,谢先琼陆续做了30多天工。春节前,蚕桑园结算,村集体将1700多元工资发放到她的手中。加上帮扶单位慰问金,她手里有2000多元用来过春节。拿到钱,谢先琼置办了一套新衣服,买了猪肉。剩下来的钱,被她包成红包,发给了回来拜年的孙辈。

“谢婆婆,我们今年准备每人每天涨五块钱。”看着谢婆婆开心地向记者讲述去年的收获,张明驰接过话匣子,邀请谢婆婆继续到蚕桑园干活。

在离开谢先琼家的路上,张明驰告诉记者,村里的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村里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务工不稳定性较大。为了2022年蚕桑园收益翻番的目标,新年第一天,把今年的劳动力队伍固定下来,也让实现发展目标多了底气。

地处绵阳、德阳两市交界地带,小山村道桩交通相对不便,但有着悠久的蚕桑发展历史。2006年左右,受丝厂倒闭影响,一门一户的蚕桑收入宣告中断。后续几年,这里的村民试过种植蔬菜、发展桃树,均未取得良好效果。在张明驰看来,没有产业、没有规模化,小山村想要发展,无疑是难上加难。

2018年,德阳烟草专卖局领导、中江县领导和时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众多扶贫项目中,选择了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张明驰介绍,道桩村发展蚕桑产业,村民经验相对丰富,熟手也多。到2021年,村集体的蚕桑产业实现收益28万余元。

“造血”,在采访中,张明驰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词。蚕桑产业落地道桩村,填补集体经济空白,“造血”功能也正在逐步显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祥龙

新闻推荐

写春联、包饺子…… “双减”后的寒假作业“大变脸”

①市实验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孩子和妈妈在做寒假手工作业。②领到糖果和寒假实践手册的孩子们。寒假来临,“双减”下的首个寒...

中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中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