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托起养蚕梦
王守兵的养蚕大棚。
绿水悠悠,青山如黛。8月29日,在中江县白果乡快活村,养了50多年蚕的68岁老人王守兵爽朗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大力扶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这两个养蚕大棚和蚕业合作社,绝不可能成为现实。”
文/图田华耀
王守兵从17岁就开始养蚕,至今虽已有50多年的养蚕经验,但以往都没有形成规模。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守兵现在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右眼残疾,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加上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去接受正规治疗的肾病,导致他双下肢肿胀,正常行走都困难,劳动能力也随之急剧下降。家里还有一个患有慢性疾病的妻子。老两口全靠王守兵养蚕的那一点收入维持着日常开支,疾病使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贫困的生活紧紧地压着这一家人。
2018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接到脱贫攻坚任务,派出刚调任医院办公室的原科教部副主任、儿科主治医师陈君到中江县白果乡快活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全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一起实施脱贫工作,王守兵正好是陈君的一对一帮扶户。陈君多次深入到王守兵的家中,了解王家的实际情况。通过前期的摸排走访以及深入调查,陈君了解到,王守兵所在的快活村4组,虽然坡地荒废较多,但终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水资源丰富,正是栽种桑树的好地方。加之当地剩余劳动力多,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解决劳动用工问题。这一切都为王守兵开展规模化蚕桑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王守兵家那个经济条件,要搞规模化蚕桑养殖,投入怎么办?于是,陈君找到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将真实情况进行了汇报。他的汇报得到了医院党委和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医院定向捐赠了100万元给白果乡政府,用作该乡的产业发展,其中40万元划拨给了王守兵,专项用于发展蚕桑产业。资金到位了,要想规模化发展,没有地盘又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后,陈君找到了快活村村民委员会,通过多方奔走、实地考察、全面协调,最终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帮助王守兵新建了蚕棚。并且在土地租用上,为王守兵争取到了政府给予的每亩300元的一年期补助。为了更好地解决劳动力问题,陈君又和驻村工作队其他队员一起,在村里广为宣传、积极动员,鼓励其他贫困户参与其中,以劳动创收。王守兵也把他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叫了回来,全家总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家的蚕桑规模化养殖事业里。2019年初,中江县鑫金凯蚕业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终于在那个偏僻的农家小院挂了出来。
除草、施肥、栽桑树、摘桑叶;催青、收蚁、饲养、收茧;扩蚕棚、建办公室、修会议室;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老王说,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他今年请了20多个附近的贫困户来帮忙,大家各司其职,每人每天给50元的工资,大伙儿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非常开心。他今年准备养6季,每季养30张蚕床,按照目前的行情,每张售价在25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养蚕的总收入约是45万元,除去开支,他今年的收入非常可观。
在王家,陈君和村干部还告诉老王,为了支持鼓励他创业,政府决定肥料、间种豆类的种子都由其免费提供。离开的时候,老王再一次拉着陈君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市医院的支持,没想到自己养一辈子蚕养出了感情,最后还养出了名堂,自己致了富,还帮家乡人也脱了贫,这个幸福的晚年做梦也没想到啊!”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近期,中江法院集凤法庭妥善化解一起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婚姻家庭案件。集凤法庭在审理该案时坚决维护未成年子女的...
中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中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