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印象

广安日报 2018-11-25 00:00 大字

特级英雄黄继光雕像。

编辑记者采访继光村的藤椒产业。

“荷韵·南山”收莲藕。

中江挂面。

10月上旬,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和德阳中江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全川报纸副刊编辑记者“弘扬‘继光精神’助力脱贫攻坚”采风活动,30余名报纸副刊编辑记者走进“特级英雄”黄继光故里,探访中江山水,感受中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变化。

英雄故里 继光精神依旧

中江作为是全国“双百人物”黄继光的故乡,黄继光纪念馆自然成为编辑记者采风活动的首站。走进黄继光纪念馆,15米高台上矗立的汉白玉雕塑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塑像。

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中,年仅21岁的黄继光挺起胸膛,扑向敌人枪口,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赞歌。1962年,郭沫若为黄继光塑像题写了“凯歌百代”,高度概括了英雄的精神内涵。作为首批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黄继光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者逾千万人次,人们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高擎信仰火炬,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09年,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随后,中江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此为契机,打造“继光故里”,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凝心聚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建设四川丘区强县,以新的成绩告慰英灵。

参观了黄继光纪念馆,编辑记者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黄继光的出生地——继光村。从中江县城到继光村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路上山清水秀、绿树环绕的乡间美景,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一幅幅反映黄继光生平及英勇事迹的石雕画,为我们再现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近年来,继光村借助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通过大力发展藤椒种植等产业,推进继光湖乡村旅游等。

除了继光村,连日来,编辑记者还走访中江的多个乡村,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中江正发挥“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合力克难攻坚,在贫困人口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狠下工夫。在响滩村,记者看到该县以园区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现代产业园,发展了特色食用菌基地,形成了“公司投资+农户入股+扶贫资金”分红收益机制。在玉兴镇玉屏湖易地扶贫搬迁点,村干部介绍说,当地正在充分利用玉兴水库与凡龙村千亩芍药、莲藕种植基地进行有机融合,以形成融药材种植、一三产业融合、康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区。位于中江县城南端的南山镇三塘村的“荷韵·南山”,通过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已取得成效。今年7月,南山镇第一届荷花节圆满举办,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大力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千年古县 历史源远流长

中江历史源远流长,周属蜀国,秦属蜀郡,汉为郪县地,三国时蜀置五城县,隋改县名为玄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玄武为中江县名至今,距今已有1900余年的建制史。

古往今来,这里沉淀下厚重的历史人文精魂,最负盛名的有“五庙南北塔”、古郪国遗址、古铜山遗址、隋代飞乌县遗址、塔梁子崖墓群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塔梁子崖墓群、北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古郪国遗址的仓山古镇,此次采风活动自然不会错过。

位于中江县城南部的仓山古镇,地处德阳、遂宁、资阳三市交界。据《前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郪国的一支部落就生活在四川的郪江两岸,仓山镇的郪城村就曾为古郪国都城。后来,三国名将姜维也曾屯兵于此地。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建飞乌县,唐朝时期又将整个飞乌县划归为梓州所有。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仓山归属又多次变更,地名也几易更改,但因区位优势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而逐渐发展兴盛,成为中江县域南部及周边县区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和商业重镇,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走进仓山古镇,街道两旁都是明清风格建筑的古民居。白墙红柱,屋檐向街心伸出,用雕刻的木柱支撑,在门前形成遮阳避雨的走廊。偶有清风徐来,屋檐下的仿古灯笼迎风摇曳,别有韵味。据了解,仓山古镇核心区共有4条街,总长约1公里,约有1万名居民在此居住,内有禹王宫、帝主庙、城隍庙、仓山大乐、太婆龙灯等保存较为完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江更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五代十国时就孕育了天文学家赵延义,此后相继涌现出北宋名臣苏易简、诗文革新先驱苏舜钦、近代抗英名将雷泽普和现代经济学家陈豹隐等著名人物。名人辈出的中江,文化底蕴自然也积累得十分深厚,淳朴沧桑、粗犷生动的仓山大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热闹欢腾、博得众彩的花锣鼓装点出节日的喜乐氛围,精美细润、古朴典雅的菊花石刻令人叹服巧夺天工的技艺……在中江,因地而育、因材而生的文化遗产以坚韧的力量穿破千年的苍茫,又以亲和的姿态,年年岁岁地滋养着一方百姓的精神生活。

中江挂面 令人回味悠长

来到中江,就不得不提“中江挂面”。人们常说,认识一个陌生地方,就得先品尝它的味道,而中江的味道,就是一碗柔嫩可口、晶莹剔透的中江挂面。

条细如丝、“孔通华夏”的中江挂面,制作工艺最初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曾为清高宗乾隆款待重臣的佳肴。清代诗人王郎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到“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中江的人们对面条情有独钟,更以一种挂面特产的声名远扬而引以为豪。百年前,中江县城里生产挂面的作坊就有大大小小百余家,发展至今,一个名为“挂面村”的村庄更是以制作中江挂面而闻名。现如今,这如银丝般的中江挂面早已不再是清代官员孟邵(中江人氏)笔下的宫廷贡品,它不仅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更是成为老百姓访亲探友的首选赠品,是中江人热情好客的象征,其制作工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江挂面要历经和面、开面、盘条、发酵、抻条、上竹等18道纯手工工序,并且讲究天气的温度和湿度,每年10月到来年4月份为最佳做面期。”当编辑记者来到中江县集风镇白梁村采访时,村民吴玉红正和妻子在院坝里将盘条好的面条抻条,由两根竹竿牵引着面条进行拉扯,手指般粗壮的面条瞬间变成了柔韧度极好的面筋,几个回合后,4.5米高的架子上就晒满了细发如丝的中江面条。现年43岁的吴玉红,15岁开始学做面,每年可做10吨左右的面条。“‘公司+农户’的模式,让我们的面不愁销路。”据了解,目前,中江县有挂面企业14家,制作挂面的农户有数百家,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而今,有着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中江,西临成都、北依德阳、东靠绵阳、南接遂宁的区位优势,“成德同城化、成德绵一体化、成德绵北上广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都将为中江加快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江,犹如一碗素汤挂面,看似清淡寡味,实则味美材鲜,令人回味悠长。

本报记者 苏明朗 朱丽 文/图

新闻推荐

中江县农林局加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管理

四川经济日报讯(黎万军记者钟正有)为维护中江县木材加工经营的合法秩序,更好地服务木材生产企业,保护好森林资源,近日,中江县农...

中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中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