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寻美之旅

德阳晚报 2016-11-02 00:00 大字

杜晓鹏近照

□杜晓鹏

2014年、2015年我的两篇通讯分别在全国地市报和四川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无独有偶,两篇获奖作品都与一个地方有关,那就是中江。2013年,按照报社的工作安排,我被分配对口联系中江,每周至少一次的下基层采访也让我有机会遍访中江的镇村,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每次采访我更喜欢把它称之为“寻美之旅”。

2014年,应中江县继光镇党委邀请,前去采访一位当地老党员长期给全镇党员上党课的先进事迹。采访中无意间听到镇党委书记介绍全镇情况时提到一个事例:“我们这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撂荒的情况较为突出,团碑村的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将荒地流转出来发动村民种植,一举解决了撂荒问题。”埋头作记录的我眼前一亮,立刻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

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中江县每年有40多万人外出务工,几乎占了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多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的基层采访,多多少少会听到当地的镇村干部反映土地撂荒的情况,而且这一现象由来已久。一直想作一篇关于土地撂荒情况的调查报告,但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良方,因此迟迟没有动笔,而今终于有了眉目,我当即决定前往团碑村一探究竟。

来到团碑村村部时,恰好碰到几个村民正在院坝内翻晒新收的高梁。说明来意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介绍了复耕的前因后果,并热情地拉我到复耕的农田前去查看。交谈中,村民们对于土地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复耕中村干部发挥骨干作用的作法也是高度评价,应该说复耕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更难能可贵的是,团碑村的作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对于其它乡镇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有示范作用。

完成采访后,我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回到单位几乎是一气呵成,撰写了题为《干部甘当“主心骨”大片荒地变“宝地”——继光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土地抛荒老大难问题》的通讯稿,既有接地气的语言,又有对经验的总结,文章生动有意义,如同挖到一块宝。

采访时,我时常会被采访对象所感动。来自山东的志愿军老兵李继德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中江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而李继德老人是黄继光生前的战友。2015年7月,李继德老人来到中江看望了黄继光的家人。这背后,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约定:1952年,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和山东省高青县的李继德有个生死约定,不论两个人中谁牺牲了,另外一个都要到对方家中去看看。63年后,李继德终于兑现了这个约定。

2015年,李继德老人已是80岁高龄,身体并不好的他千里迢迢从山东赶来,只因要在有生之年兑现这个承诺。两天时间里,李继德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黄继光的故居和纪念馆之间。长途跋涉让老人身心疲惫,但一说起战友黄继光,他顿时精神焕发。“他是英雄,真正的英雄!”这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最为感人的事情发生在继光纪念馆,手摸黄继光的铜像,老人泣不成声,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

李继德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用行动证明了“信”字的含义。采访结束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的《战友兑现63年前“生死约定” 搂住黄继光铜像泣不成声》的通讯。结稿时,我仔细将稿子读了又读,生怕一点点瑕疵会影响到一个后辈对前辈的敬意。如今每每重读这篇稿件时,我更把它看作是一次净化心灵之旅。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发现美的旅程,而我永远都在途中。

杜晓鹏近照

□杜晓鹏

2014年、2015年我的两篇通讯分别在全国地市报和四川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无独有偶,两篇获奖作品都与一个地方有关,那就是中江。2013年,按照报社的工作安排,我被分配对口联系中江,每周至少一次的下基层采访也让我有机会遍访中江的镇村,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每次采访我更喜欢把它称之为“寻美之旅”。

2014年,应中江县继光镇党委邀请,前去采访一位当地老党员长期给全镇党员上党课的先进事迹。采访中无意间听到镇党委书记介绍全镇情况时提到一个事例:“我们这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撂荒的情况较为突出,团碑村的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主动将荒地流转出来发动村民种植,一举解决了撂荒问题。”埋头作记录的我眼前一亮,立刻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

作为一个劳务输出大县,中江县每年有40多万人外出务工,几乎占了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多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的基层采访,多多少少会听到当地的镇村干部反映土地撂荒的情况,而且这一现象由来已久。一直想作一篇关于土地撂荒情况的调查报告,但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良方,因此迟迟没有动笔,而今终于有了眉目,我当即决定前往团碑村一探究竟。

来到团碑村村部时,恰好碰到几个村民正在院坝内翻晒新收的高梁。说明来意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介绍了复耕的前因后果,并热情地拉我到复耕的农田前去查看。交谈中,村民们对于土地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复耕中村干部发挥骨干作用的作法也是高度评价,应该说复耕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更难能可贵的是,团碑村的作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对于其它乡镇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有示范作用。

完成采访后,我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回到单位几乎是一气呵成,撰写了题为《干部甘当“主心骨”大片荒地变“宝地”——继光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土地抛荒老大难问题》的通讯稿,既有接地气的语言,又有对经验的总结,文章生动有意义,如同挖到一块宝。

采访时,我时常会被采访对象所感动。来自山东的志愿军老兵李继德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中江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而李继德老人是黄继光生前的战友。2015年7月,李继德老人来到中江看望了黄继光的家人。这背后,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约定:1952年,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和山东省高青县的李继德有个生死约定,不论两个人中谁牺牲了,另外一个都要到对方家中去看看。63年后,李继德终于兑现了这个约定。

2015年,李继德老人已是80岁高龄,身体并不好的他千里迢迢从山东赶来,只因要在有生之年兑现这个承诺。两天时间里,李继德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黄继光的故居和纪念馆之间。长途跋涉让老人身心疲惫,但一说起战友黄继光,他顿时精神焕发。“他是英雄,真正的英雄!”这是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最为感人的事情发生在继光纪念馆,手摸黄继光的铜像,老人泣不成声,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

李继德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用行动证明了“信”字的含义。采访结束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的《战友兑现63年前“生死约定” 搂住黄继光铜像泣不成声》的通讯。结稿时,我仔细将稿子读了又读,生怕一点点瑕疵会影响到一个后辈对前辈的敬意。如今每每重读这篇稿件时,我更把它看作是一次净化心灵之旅。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发现美的旅程,而我永远都在途中。

新闻推荐

全民广场舞大赛展德阳市民活力

广场舞大赛现场。本报讯(文/图记者文潇)动听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展现出一幅幅城市文明进步、幸福和谐的美丽画面。11月11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德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我的寻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