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一户一业 产业“造血”助力***
按照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市农业局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与贫困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丘陵区、山区特色农业。通过深入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带动产业扶贫开发,在中江县龙泉山区建立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基地,梨、桃、柚等优质水果基地及核桃、枣干果基地;在中江南部尾灌区建立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基地和核桃、枣干果基地;在旌阳区丘陵区建立优质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在罗江县丘陵区建立杂柑、柚子等生产基地,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
因地制宜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市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发展特色优质水果。依托广汉、绵竹、什邡、罗江等水果种植产业带,带动贫困户发展猕猴桃、葡萄、无花果等特色优质水果种植,整合省、市专项扶贫资金在罗江建设果桑、贵妃枣等16个不同特色产业的扶贫产业园。在什邡、绵竹沿山打造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二是在贫困区域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在中江芍药谷景区规范化建设中江白芍绿色栽培示范片,带动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什邡市依托川芎基地、黄莲基地大力带动贫困户发展川芎、黄莲、车前子等中药材种植。三是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巩固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邀请国家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专家深入基层讲课。
在畜牧业助力扶贫增收方面,市农业部门以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试点示范为依托,抓好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其“联结机制”建设,开展肉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和养殖场改扩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另外,抓好水产标准化生产和水产技术的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免费发放鱼苗,实现稻鱼共生等。
专家上门 技术扶贫到村到户
农业科技服务是***助农增收的基础工作。全市依托省市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技术专家,组建了农村脱贫攻坚技术服务团。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在农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服务菜单,接受委托服务请求,重点在生产技术、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展服务指导,确保技术服务力量覆盖到村到户,确保各类技术问题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为加快培育贫困村增产增收产业体系,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同时,全市认真落实“千名技术人员到田间”要求,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从农业、水务、供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抽派1000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的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根据***人口的技术需求,通过现场示范、院坝会等方式,开展专项培训。参照省级贫困村技术扶贫工作要求,对市级贫困村落实了一村一名农技员,农技员涵盖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方面的专家,指导协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
本报记者 许江韵
按照全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市农业局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与贫困区域农业资源优势、特色优势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丘陵区、山区特色农业。通过深入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带动产业扶贫开发,在中江县龙泉山区建立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基地,梨、桃、柚等优质水果基地及核桃、枣干果基地;在中江南部尾灌区建立丹参、白芍等道地药材基地和核桃、枣干果基地;在旌阳区丘陵区建立优质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在罗江县丘陵区建立杂柑、柚子等生产基地,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
因地制宜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市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发展特色优质水果。依托广汉、绵竹、什邡、罗江等水果种植产业带,带动贫困户发展猕猴桃、葡萄、无花果等特色优质水果种植,整合省、市专项扶贫资金在罗江建设果桑、贵妃枣等16个不同特色产业的扶贫产业园。在什邡、绵竹沿山打造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二是在贫困区域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在中江芍药谷景区规范化建设中江白芍绿色栽培示范片,带动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什邡市依托川芎基地、黄莲基地大力带动贫困户发展川芎、黄莲、车前子等中药材种植。三是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巩固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邀请国家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专家深入基层讲课。
在畜牧业助力扶贫增收方面,市农业部门以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试点示范为依托,抓好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及其“联结机制”建设,开展肉羊、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和养殖场改扩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另外,抓好水产标准化生产和水产技术的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免费发放鱼苗,实现稻鱼共生等。
专家上门 技术扶贫到村到户
农业科技服务是***助农增收的基础工作。全市依托省市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技术专家,组建了农村脱贫攻坚技术服务团。针对贫困村、贫困户在农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制定服务菜单,接受委托服务请求,重点在生产技术、涉农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展服务指导,确保技术服务力量覆盖到村到户,确保各类技术问题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为加快培育贫困村增产增收产业体系,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同时,全市认真落实“千名技术人员到田间”要求,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从农业、水务、供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抽派1000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的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根据***人口的技术需求,通过现场示范、院坝会等方式,开展专项培训。参照省级贫困村技术扶贫工作要求,对市级贫困村落实了一村一名农技员,农技员涵盖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方面的专家,指导协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贫困原因,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
本报记者 许江韵
新闻推荐
活动现场,精彩的文艺演出。领取资料,了解蔬菜种植技术。本报讯(文/图记者文潇)10月17日是第3个国家扶贫日,也是国际第24个消除贫困日。当天上午,以“奉献爱心,扶贫济困”为主题的德阳市2016年“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