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江太安镇加快土地流转开辟致富新路—— 让土地资源“活”起来

德阳晚报 2016-04-13 23:07 大字

村民忙着收藕。

虽然已近晌午,但中江县太安镇高庙村的10多名村民仍然在田里忙着挖藕,新挖出的藕整齐地码放在路边等待过秤装车。

“清明节前后正是种藕的时节,今天估计要收五六千斤藕吧。”正在记账的是老板唐亨斌,他是高庙村土地流转的最大承包户。“仅这个村就租了200多亩地,主要用来做稻田养藕。”

谈及土地流转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高庙村党支部书记段虎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幼,没有劳动力,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有些田10多年都没有耕种了,田里长起的树都有碗口粗了。如今唐老板来流转土地,不但盘活了撂荒土地,还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年人均增收400多元。”

“从2015年开始承包以来,支付的务工费差不多有21万元了。”唐亨斌说。而最高兴的自然是当地的村民。今年72岁的高庙村三组村民旷友中一直以种田为生,如今他不但将自己所有田地流转出去种藕,自己还在田里打工。“不种粮了,现在打一天工能够收入50元,活儿也不累,比种传统作物划算多了。”旷友中乐呵呵地说。

走进该镇大海村,只见遍地都是芍药。四川省飙毅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白金说,大海村的土地是整体流转,公司在这里租种了2000多亩地,种植芍药已经有三年时间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期。村民王兴淮是土地流转的积极响应者,“咱这个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以前种田只能解决温饱,自从有老板来租地,我干脆将五亩田全部流转出去,一年除了2000元的流转费外,还可以在地里打工,一年打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太安镇副镇长兰伟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太安镇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7000亩,占全镇土地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撂荒土地。去年,经县农业部门统计,太安镇土地流转数量名列中江县第一名。

据了解,太安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全镇近50%的人口长年在外打工,于是,土地流转成为该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比如前面所说的两家业主,都是我们主动上门去引进的。”兰伟杰介绍说,近年来太安镇已经引进规模以上业主10余家,引入资金3000余万元,“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土地的集中使用是大势所趋,对于太安来说,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严重的养殖业,加大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是发展方向。”

村民忙着收藕。

虽然已近晌午,但中江县太安镇高庙村的10多名村民仍然在田里忙着挖藕,新挖出的藕整齐地码放在路边等待过秤装车。

“清明节前后正是种藕的时节,今天估计要收五六千斤藕吧。”正在记账的是老板唐亨斌,他是高庙村土地流转的最大承包户。“仅这个村就租了200多亩地,主要用来做稻田养藕。”

谈及土地流转给村里带来的变化,高庙村党支部书记段虎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幼,没有劳动力,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有些田10多年都没有耕种了,田里长起的树都有碗口粗了。如今唐老板来流转土地,不但盘活了撂荒土地,还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年人均增收400多元。”

“从2015年开始承包以来,支付的务工费差不多有21万元了。”唐亨斌说。而最高兴的自然是当地的村民。今年72岁的高庙村三组村民旷友中一直以种田为生,如今他不但将自己所有田地流转出去种藕,自己还在田里打工。“不种粮了,现在打一天工能够收入50元,活儿也不累,比种传统作物划算多了。”旷友中乐呵呵地说。

走进该镇大海村,只见遍地都是芍药。四川省飙毅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白金说,大海村的土地是整体流转,公司在这里租种了2000多亩地,种植芍药已经有三年时间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期。村民王兴淮是土地流转的积极响应者,“咱这个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以前种田只能解决温饱,自从有老板来租地,我干脆将五亩田全部流转出去,一年除了2000元的流转费外,还可以在地里打工,一年打工收入就有一万多元。”

太安镇副镇长兰伟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太安镇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7000亩,占全镇土地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撂荒土地。去年,经县农业部门统计,太安镇土地流转数量名列中江县第一名。

据了解,太安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全镇近50%的人口长年在外打工,于是,土地流转成为该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比如前面所说的两家业主,都是我们主动上门去引进的。”兰伟杰介绍说,近年来太安镇已经引进规模以上业主10余家,引入资金3000余万元,“规模化、集约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土地的集中使用是大势所趋,对于太安来说,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严重的养殖业,加大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是发展方向。”

新闻推荐

不让一个学生 因贫困而失学 ——德阳市“金秋圆梦·助你上大学”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杜晓鹏镜头一:什邡市湔氐镇的付海(化名)在“5·12”地震中受伤致残,父母没有固定收入,家庭经济十分拮据。2013年,身残志坚的付海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考上了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全家为学费一筹莫...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