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 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齐心协力整治塘埝
□ 本报记者 谢艳 文/图
“我们这里的土壤条件适合种山桐子,收益是普通庄稼的两到三倍。”付家垭村是三台县八洞镇的建档贫困村,全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自从引进经济作物山桐子后,贫困户吴良厅对脱贫致富充满了希望。
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截至2015年底三台还有贫困人口6.02万,涉及63个镇乡902个村。2015年,三台在“精准”上发力,积极对照省、市要求,上下联动,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抓手,针对各个乡镇不同的人口、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因地制宜,整合各类资金项目1.7亿元投入扶贫,精准减贫1720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19%,激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发力拔穷根
俗话说“一代穷不能代代穷”。在农村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先找到致贫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因为缺水,八洞镇岔湾村连续两年错过插秧的最佳时间,2015年全村有近100亩水稻绝收。“缺水一直是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岔湾村村支书章德亮告诉记者,岔湾村处在三台和中江县交界处,地势较高,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全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2015年,三台县小农水项目“落户”岔湾村,“渠沟已经疏通了五百多米,计划修建三口堰塘,现在已经完工一口,有了这些蓄水输水的‘宝贝\’,我们村的用水可以基本解决了。”看着村里沟渠堰塘建设一步步完成,章德亮别提有多高兴了。
和章德亮一样高兴的还有金石镇友谊村的贫困户赵德美。
赵德美今年47岁,妻子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正在上学,因为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但是靠种庄稼一年又挣不了多少钱,于是他决定发展生猪养殖。
然而家庭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他哪来养殖场的建设资金呢?于是该村两委和三台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通过多方努力,积极帮他咨询银行贷款政策,争取扶持资金。
如今,赵德美的养殖场很快就要竣工了,“修好后可以养几十头猪。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
“精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因村施策,才能及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此,三台县积极组织63个镇乡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挤干水分;确保农户申报、会议讨论、入户调查、镇村审核、张榜公示、信息录入等所有程序经得起检验;建立返贫人口跟踪掌控和脱贫人口有序退出机制,脱贫的要“扶上马、送一程”,然后逐步销号,返贫的要重新挂号,坚决杜绝造假使贫困户“被脱贫”。
上下联动,多方助力,并肩携手摘穷帽
迈入“十三五”,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各项工作呈现出了新特点、新要求。三台县委、县政府自上而下对照省、市要求,按照“五个一批”认真梳理每个环节,在《三台县农村扶贫开发总体方案(2011-2020)》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三台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并将全县扶贫开发纳入了《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科学联动格局。
“贫困人口量大、面宽、程度较深是三台的基本县情。”三台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因此必须及时、深入了解镇(乡)、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随时更新各镇乡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建档立卡系统中所有未脱贫对象进行归类,锁定实施“五个一批”攻坚行动计划对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推动扶贫开发、精准脱贫的核心仍在项目上。2015年,三台共争取到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599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848万元,增幅48.2%。利用这些项目和资金,三台在22个村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精准到户扶持。
三台积极参与“绵阳市丘区连片扶贫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建设。编制了“试验区”三年专项扶贫规划,起草“试验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启动“试验区”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筹措财政资金60万元,分别在景福镇圆坝子村、鲜家嘴村和双乐乡宋观庙村启动了村级互助合作社试点。
2015年是小额信贷试点项目在三台实施的第二年。三台持续拓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该县农户自立服务社全年累计向514户贫困户提供借款200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产发展启动资金问题。
“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推进扶贫”人人有责。通过宣讲、标语、网络等媒介,三台营造了良好的扶贫氛围。全县12家爱心企业与15个贫困村实现了帮扶结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通过“四川爱心扶贫网”不时向该县贫困人口送去了入户帮扶。
新闻推荐
《京华时报》听证会少人喝彩有诚意才有参与事件:成都将对地铁票价召开听证会,截至3月19日下午5时,只有5名市民报名,其中4人还是“老面孔”。两年前,同样是针对地铁票价的听证会也仅有17人报名。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