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结对成都名校山村小学3年“蝶变”

四川日报 2016-02-29 00:40 大字

□本报记者 朱雪黎

2月24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成都泡桐树小学副校长陈铁军就带着几位老师“下乡”了。目的地,是位于德阳市中江县石垭子村的泡桐树小学石垭子分校——石垭子小学。

本部老师到分校“送课”是常事,到现在,“送课”已开始演变成互相“晒课”。在陈铁军看来,这放在3年前,无法想象。

3年前,石垭子小学仅有一栋教学楼,教师平均年龄达53岁,是落后村小的典型代表。变化源自2013年8月。在成德同城化趋势牵引下,成德深化教育领域合作,成都泡小“牵手”帮扶石垭子村小。

优势教育资源的到来,让这所偏远村小逐渐成为“耀眼新星”。

密集互动交流村小课程也“拿得出手”

借助远程教学设备,相距百公里的两个班级同上一堂课,在这里已成常态。

“同学们,大家一起挥挥手,互相打个招呼!”四年级教室里,老师杨悦婷带着两个班级上起了第一堂数学课,讲解《木桶原理》。一年级教室,曹霞老师正带领同学们阅读绘本《我爸爸》,温情脉脉。外教课堂,Robin的英语活动课《Let’sEnjoy》,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

听完本部老师的精彩课程,石垭子小学的老师们也分别展示了信息技术课、泥塑课和音乐课。

“以前,这些都是我们最发愁的课,根本上不了。”石垭子小学教师罗中坚告诉记者,这种转变得益于两校教师互动交流。每年,泡小本部都会选派一位挂职副校长蹲守分校,每周还会选派一名教师到石垭子小学支教。除此之外,石垭子的老师也都有机会到泡小跟岗学习。

在泡小教师的帮助下,石垭子小学推出了泥塑、根雕、竹艺等特色艺术课程。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挖泥土、刨树根、砍竹子,然后做成泥塑、根雕和竹艺作品,在教室里做展览。

学校越来越好孩子们又“转”回来了

学校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不少进城务工的村民又把带进城里的孩子“转学”回乡。开学第一天,集凤镇松堡村的刘顺全专门请假返乡,送新转学回来的儿子上学。

四年前,刘顺全把儿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广汉读书。“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当时学校条件差,但凡有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带出去读书了。”用他的话说,当时转学,实属无奈。如今,眼看着学校大变样,大家又都纷纷转了回来。

“这里不仅上学近,而且还能感受成都名校氛围。比在外地就读的学校还好。”集凤镇云梯村的王尚武今年也把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带了回来。

“以前都是转出去,现在转进来的越来越多。”石垭子小学校长冷胜火介绍说,以往学校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220人,今年开学已达到319人。3年来,在校学生增长率接近50%。

冷胜火告诉记者,靠着口碑,近两年,到石垭子小学读书已成为周边乡镇学子的新追求。据统计,目前在读学生中,有近60名来自合兴乡、石泉乡、南华镇等周边乡镇。

新闻推荐

四川省首届校园 公益运动会在蓉开幕

本报讯(记者李丹)3月31日至4月1日,四川省首届校园公益运动会在成都举行,以“孩子帮助孩子,运动也公益”为口号,将运动与公益相结合,赋予运动会倡导公益、传播慈善的新意义。校园公益运动会由省儿童少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