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工返乡当起女“牛倌”

德阳日报 2016-01-04 21:23 大字

官长蓉在牛圈中给牛喂食。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什邡市洛水镇,今年45岁的官长蓉的养牛艰辛创业历程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令周围的群众啧啧称赞。虽貌不惊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什邡市洛水镇永兴村4组官长蓉大姐的肉牛养殖场。还未进院,便传来响亮的牛叫声,一个颇具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展现在记者眼前:宽阔平坦的院落,一幢幢排列整齐的牛舍,牛圈内“牛头攒动”,一头头憨态可掬的牛宝宝正挤在食槽前啃着草茬子。

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官长蓉感慨万分:“创业、创业,说起来简单,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尝试过才能体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真是太不容易了。”

“鱼老板”改行当“牛倌”

2000年,官长蓉和丈夫在洛水场镇经营水产生意。但随后几年时间里,场镇上先后又开了几家水产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意渐渐下滑,官长蓉就开始思考要不要改行,重新做一门生意。这时候,官长蓉听说自己远在遂宁市大英县的表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肉牛养殖,好像还发展得不错,于是2010年初,她便和丈夫一起前往表弟家做客,实地考察肉牛养殖的前景。

在表弟家住的几天时间里,官长蓉仔细观察表弟肉牛养殖的过程,询问了肉牛养殖注意事项,当得知养一头牛的纯收入能达到几千元时,官长蓉有些心动了。“当时我们这边还没有人大规模养殖肉牛,所以我们决定试试看。”回到家里后,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结束水产店生意,改行从事肉牛养殖。

2010年8月,官长蓉和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加上跟亲戚朋友借来的40多万元,在洛水镇永兴村4组租了40亩土地,开启了养殖创业之路。“光是修牛圈就用了四五个月时间,花了10多万元。”官长蓉的这个决定,在周围人眼中无疑是疯狂的,因为她所租的这片土地,交通极其不便,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养殖方面完全是个外行。

面对大家的质疑,夫妻俩没有过多解释,依旧坚定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在几经考察后,2011年春节后,官长蓉花了近30万元从中江县永太镇买回了70多头商品牛。看着牛圈里的才四五个月大的牛宝宝,官长蓉暗下决心:“如果不搞出名堂,我决不放弃。”

朝着梦想进军

“在开始那几年,跑市场、弄饲料、搬东西、打针什么都要自己干。”在养牛的实际过程中,让官长蓉深刻感受到,养牛不是简单的“粗活”,光靠满腔热情不行,还要勤奋学习、活学活用,坚持科学养牛、现代化管理。

一头牛从购回四五个月大,到出栏需要近2年时间。期间的辛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每天天不亮,官长蓉就起床查看小牛的身体状况、打扫圈舍卫生、给牛喂饲料,并常常请教兽医、专家等专业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了提高养牛效益,官长蓉还尽量让牛吃青绿草料,她将租用剩下的土地种了上好的牧草,“这样成本低,效益高,而且牛的肉质也更好。”

“自己创业真的很难。”官长蓉叹着气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批牛出栏后,小赚了些钱,兴奋之余,她听人说外地的牛品种不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就又花了50多万元从吉林省引进了70头商品牛。但因为气候和饲养方式不同的原因,再加上远距离运输奔波,小牛一回到圈舍就接二连三的生病。“那段时间,我们都要累疯了,到处请兽医,查资料,每天睡前待的地方是牛圈,早上起床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牛圈,仅仅为牛治病我们就花了几万多,可还是不行!” 这一回,官长蓉直接亏损30万元!

虽然损失惨重,但官长蓉没有放弃。“圈舍已经修建好,亲戚们借的钱还得努力还,我们的梦想依然在,所以我还得努力!”2014年国庆节,官长蓉再次从省内购回50头牛,加上之前的,养殖场里现存栏共70多头牛。“现在肉牛市场行情不错,一头牛能卖1.7万元左右,除去一切成本,能赚3000多元!”尽管创业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经过官长蓉和丈夫的努力,几年下来,夫妻俩不仅掌握了养牛技术、买卖牛渠道,还攻克运输的应急处理难题。

官长蓉还想走得更远,她指着牛场边的一块空地,“等这次赚到钱,我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存栏200头牛,还想做配种繁育,建立起从养殖、屠宰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让养牛效益达到最大化。”官长蓉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洛水镇党委、政府领导到她家的养殖场考察后,给予她很大的鼓励,并计划帮她改善运输不便的问题。

随着德阳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让官长蓉更坚定了自己创业目标。“我目前最远想到的是建立品牌,以后提起优质肉牛,大家想到就是我们的牛。这些现在都还是梦想,路还要一步步走。”官长蓉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征

官长蓉在牛圈中给牛喂食。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什邡市洛水镇,今年45岁的官长蓉的养牛艰辛创业历程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令周围的群众啧啧称赞。虽貌不惊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也能顶起半边天”。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什邡市洛水镇永兴村4组官长蓉大姐的肉牛养殖场。还未进院,便传来响亮的牛叫声,一个颇具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展现在记者眼前:宽阔平坦的院落,一幢幢排列整齐的牛舍,牛圈内“牛头攒动”,一头头憨态可掬的牛宝宝正挤在食槽前啃着草茬子。

回忆起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官长蓉感慨万分:“创业、创业,说起来简单,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尝试过才能体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真是太不容易了。”

“鱼老板”改行当“牛倌”

2000年,官长蓉和丈夫在洛水场镇经营水产生意。但随后几年时间里,场镇上先后又开了几家水产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意渐渐下滑,官长蓉就开始思考要不要改行,重新做一门生意。这时候,官长蓉听说自己远在遂宁市大英县的表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肉牛养殖,好像还发展得不错,于是2010年初,她便和丈夫一起前往表弟家做客,实地考察肉牛养殖的前景。

在表弟家住的几天时间里,官长蓉仔细观察表弟肉牛养殖的过程,询问了肉牛养殖注意事项,当得知养一头牛的纯收入能达到几千元时,官长蓉有些心动了。“当时我们这边还没有人大规模养殖肉牛,所以我们决定试试看。”回到家里后,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结束水产店生意,改行从事肉牛养殖。

2010年8月,官长蓉和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加上跟亲戚朋友借来的40多万元,在洛水镇永兴村4组租了40亩土地,开启了养殖创业之路。“光是修牛圈就用了四五个月时间,花了10多万元。”官长蓉的这个决定,在周围人眼中无疑是疯狂的,因为她所租的这片土地,交通极其不便,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养殖方面完全是个外行。

面对大家的质疑,夫妻俩没有过多解释,依旧坚定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在几经考察后,2011年春节后,官长蓉花了近30万元从中江县永太镇买回了70多头商品牛。看着牛圈里的才四五个月大的牛宝宝,官长蓉暗下决心:“如果不搞出名堂,我决不放弃。”

朝着梦想进军

“在开始那几年,跑市场、弄饲料、搬东西、打针什么都要自己干。”在养牛的实际过程中,让官长蓉深刻感受到,养牛不是简单的“粗活”,光靠满腔热情不行,还要勤奋学习、活学活用,坚持科学养牛、现代化管理。

一头牛从购回四五个月大,到出栏需要近2年时间。期间的辛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每天天不亮,官长蓉就起床查看小牛的身体状况、打扫圈舍卫生、给牛喂饲料,并常常请教兽医、专家等专业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了提高养牛效益,官长蓉还尽量让牛吃青绿草料,她将租用剩下的土地种了上好的牧草,“这样成本低,效益高,而且牛的肉质也更好。”

“自己创业真的很难。”官长蓉叹着气告诉记者,由于第一批牛出栏后,小赚了些钱,兴奋之余,她听人说外地的牛品种不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就又花了50多万元从吉林省引进了70头商品牛。但因为气候和饲养方式不同的原因,再加上远距离运输奔波,小牛一回到圈舍就接二连三的生病。“那段时间,我们都要累疯了,到处请兽医,查资料,每天睡前待的地方是牛圈,早上起床到的第一个地方也是牛圈,仅仅为牛治病我们就花了几万多,可还是不行!” 这一回,官长蓉直接亏损30万元!

虽然损失惨重,但官长蓉没有放弃。“圈舍已经修建好,亲戚们借的钱还得努力还,我们的梦想依然在,所以我还得努力!”2014年国庆节,官长蓉再次从省内购回50头牛,加上之前的,养殖场里现存栏共70多头牛。“现在肉牛市场行情不错,一头牛能卖1.7万元左右,除去一切成本,能赚3000多元!”尽管创业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经过官长蓉和丈夫的努力,几年下来,夫妻俩不仅掌握了养牛技术、买卖牛渠道,还攻克运输的应急处理难题。

官长蓉还想走得更远,她指着牛场边的一块空地,“等这次赚到钱,我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存栏200头牛,还想做配种繁育,建立起从养殖、屠宰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让养牛效益达到最大化。”官长蓉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洛水镇党委、政府领导到她家的养殖场考察后,给予她很大的鼓励,并计划帮她改善运输不便的问题。

随着德阳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让官长蓉更坚定了自己创业目标。“我目前最远想到的是建立品牌,以后提起优质肉牛,大家想到就是我们的牛。这些现在都还是梦想,路还要一步步走。”官长蓉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征

新闻推荐

心系群众走基层 ***暖民心

1月2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国华率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等深入***联系指导村——中江县东北镇胜天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在胜天村村委会,蒋国华一行为27户困难群众送上春节的问候,并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