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银发创客”走进春天里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剪掉的指甲,还有用吗?”10月23日,德阳“双创”活动周,专利权人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上,63岁的刘燕西问题一抛出,台下听众齐刷刷摇起了头。“我能用指甲做梳子。”他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与另外8名合伙人以“亲子甲”为名,组建了一家文创公司,进驻德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主打指甲制品私人订制。年过花甲的他,成为一名“银发创客”。
今年,以“德阳创客”为核心品牌,大力实施“创客计划”,德阳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这股热潮推动下,重新点燃了创新创业热情,走向“春天里”。
有梦想老年人照样玩创意
成立亲子甲文创公司,其实也是刘燕西的二次创业。在这之前,他已做了52年木艺,他的“燕西木梳”也已小有名气。“谁说创意只属于年轻人,老人照样玩创意。”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用指甲梳头,有一天,梳着梳着想起了自己90多岁的老母亲。“能否用我的指甲做一把梳子送给母亲,代替我每天为她梳头?”试了几次后,一把指甲木梳送到了他母亲手中。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孝心之举居然让母亲热泪盈眶,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那一刻,刘燕西萌生了二次创业的念头,“这可能会成为大众寄托孝心的一个新载体。”
除了他,还有不少德阳老年人忙碌在奔向梦想的路上。
人称“老马”的马寿春,与石灰行业打了30多年交道,已经家底颇厚的他,却仍在四处奔走,推广他的“马氏石灰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国内石灰总量中有10%是使用“马氏窑”生产的,那么仅耗煤、耗石灰石两项,一年就降低成本10亿元以上。“我的梦想就是让节能降耗的‘马氏窑\’,实现石灰产业的环保生产。”马寿春说起梦想,激情澎湃。
中江县今年68岁的游克珍,在“赶街网”的带动下,从一名农村“网盲”老太成功变身网络“潮婆”,每天在自己的小卖铺里,帮村民网购货物。今年2月,她又成了中江县南华镇石墙村电商服务站站长。如今渐渐熟悉网络的她,还开始琢磨起如何通过网络把村里的土特产“高价”卖出去。
有底气“创造力+专利权”是必备技能
今年以来,刘燕西也参加过多次创新创业交流会和“德阳创客”活动。他感觉,年轻人的很多创意虽好,但“落地”却成了难题。
在他看来,“专利”是第一道坎。他认为,创意要成功转换成产品,并创业成功,首先必须保证你将来的产品“人无我有”。申请专利,是必要条件之一。他告诉记者,决定做“亲子甲”前,他也动员起所有力量四处查找类似专利和产品。确保为“零”后,他才正式开启行动。
而这个意识,也源于他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所得。在木梳界,他拥有百余项专利,仅“亲子甲”,他就新申请了3件发明专利申请、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1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形成了全方位的专利保护体系,消除了被仿冒侵权的后顾之忧。
马寿春也认为,“创造力+专利权”是创新创业必备技能之一。2002年,他研究出的一种新型结构竖式石灰窑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003年起,他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先后向省内外的企业授权使用,累计修建或改造石灰窑160座以上。如今,他研发的第三代产品已经成型并又提交了一系列的专利申请。
“现在,创新创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创客和风投身上,我认为忽略了一大块。”刘燕西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关注民间设计师、工艺达人、技术员等人群,让一大批被他们锁在抽屉里的创意和技术“走进生活里”。
刘燕西还建议,政府应该搜集技能、专利、创意等,建立“民间项目库”,吸引资金和创业者来选看。“年轻人有创意,如果有些设计和产品制造需要技术支撑时,就可以到这里来寻找帮助。”
新闻推荐
网友关注涉及民生的问题——□四川在线吴佳惠文/图2015年最后一个月,四川在线“问政四川”平台依旧很忙,共收到网络问政留言998条,其中650条获得相关部门回复,回复率65.13%,环比下降22.22%。从问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