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 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四川日报 2015-09-28 07:51 大字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示范建设实录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设立于2004年,属于学院的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与法律相关的社会服务业,为我国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能够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基层法律服务等岗位需求的法律实务人才。2013年7月被列为学院省级示范校建设项目中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在示范建设的辛勤耕耘中,探索之林蔚然成长,形成了软件与硬件条件兼备、教学与科研并进、学习与服务共融的建设成效。

□陈小东/文 黄一弘/摄

定位“进村入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法律事务专业历年以培养“进村入社,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事务人才为专业定位,教学团队深入德阳、绵阳、宜宾、泸州等10余家基层司法局、基层法院等进行调研,与行业专家合作完成对专业职业岗位的定位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以及书记员。

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更是以“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理念,按照学院“校局合作、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布局,积极进行工学交替、校局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一主线、二平台、三层次、学习与服务相融合”的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基层法律事务岗位能力为主线,借助校内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平台,实施由“基础通用能力培养”到“行业专项能力训练”再到“专业综合能力拓展”综合递进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获取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了专业学习与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的融合。

立足行业需求重构专业教学体系

在示范建设期间,专业项目建设团队深入基层村社、乡镇开展调研,了解基层需求,广泛听取意见,构建了以基层法律事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法律人才培养理论化教学、知识体系教学改变为适应高职需要的模块化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根据基层法律事务工作职责选择教学模块内容,根据基层实务工作情境设计不同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与实务紧密贴合的7门配套课程资源和6本实务性教材,有利于学生基层法律事务服务技能的培养。这些课程和教材既有利于学生基层法律事务服务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可直接服务基层村社工作人员和群众,方便他们按图索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按照基层法律事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法律事务专业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组织法律事务专业大二学生到基层司法局的乡、镇司法所等工作场所开展“3333”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将教学课堂直接搬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一线,由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工作能手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通过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代写法律文书、民间纠纷调解等真实工作任务,真正体验基层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实现真案真做,训练学生的基层法律事务处理综合能力。

注重内培外聘打造优质“双师”队伍

法律事务专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以“送培进修”为通道,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以“走出去,请进来”为路径,与行业双向互动,形成了一支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产研多元能力的教师队伍。

示范建设期内,法律事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境外、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出国培训、进修培训、实践培训等,有效地提高了其专业教师的职教理念、实务素养,以及课程开发和教学理论水平,法律事务教学团队教师在建设期内71人次主持参与四川省教育厅、省高等教育学会、德阳市各类科研课题21项,其中省级科研立项10项,市级科研立项11项。教学团队还制定了专任教师行业实践“323”实施方案(即每年三分之一的教师到行业实践,累计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3年一个循环),通过制度保障推动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使“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加强与实务单位法律人才的双向交流机制,示范建设期间,教学团队的 2名教师受聘担任市政府法律顾问或法律咨询员,14名教师被任命为法院的人民陪审员;6人被聘为德阳市医疗纠纷解决人民调解委员会咨询专家;8人被聘为德阳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专家。通过专业共建和校(司法)局、校(法)院合作,邀请行业能手多次来学院开展实务讲座,选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保证了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已有24名优质兼职教师承担法律事务专业课程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他们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了50%以上。

秉持共建共享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出发点,秉持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建成了一系列“能力培养与法律服务相融合”的集群式校外优质实习实训基地,布设82个基层实训点,共计230个实训岗位,能满足法律事务专业学生长期实训需要。法律事务专业集群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提升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丰富了立足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构建了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对国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校内实践条件完成了调解实训室、法律援助工作站、速录实训室、案件流程实训室、数字化模拟法庭等的设备购置、调试、改造、维护以及相关实训制度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奠定了优质的软硬件基础。在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下,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历次参加速录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获证率达80%以上。2015年5月代表学院参加了四川省首届高职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荣获省赛二等奖。

探索产教融合提升社会综合影响

在3年的示范期内,法律事务专业主动对接法治四川建设,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服务地方,不断提升专业行业综合影响力。

法律事务专业按照“进村入社”的基层法律事务人才培养定位,作为全国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第二批试点院校,为中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县(市)级以下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定向培养政治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乡镇司法助理员659名。与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积极联系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成都青白江区司法局订单培养2013届乡镇“司法协理员”34名,为成都双流县东升镇订单培养治安协警78名,直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在地方司法行政行业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法律事务专业教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座谈,了解基层单位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示范建设期内,法律事务教学团队累计为基层、村社开展培训、咨询服务达200余次,参与各级法院的案件陪审近500余件,并组织教师前往省司法厅和甘孜州宜宾市、理县、中江县等地司法局进行司法助理员培训,共计培训1500余人次。

依托人才智力优势,积极推进个案技术服务,并以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专业教师参与司法厅组织编写的各类成果作品被推广应用于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另外,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村镇,通过派发讲解法制资料、演绎法制小品、模拟法庭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服务,增强学生基层法律服务技能,助力“法治四川”建设。

依托引领带动优化专业群组品牌

在法律事务专业“一主线、二平台、三层次、学习与服务相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的引领下,构建了司法警务专业“校院共育,轮流顶岗,技能递进”人才培养途径、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能力递进、进阶入岗”的人才培养途径,以及“校局合作、三层次岗位递进”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法律事务专业与各个专业群通过共享课程开发成果、分享师资培养方式和共享实训实践基地等方面,来提升专业群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断优化专业群组品牌,形成了法律特色的培养体系。专业群在示范期内完成了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2本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了4名专业带头人(含1名校外实务专家),9名骨干教师,选派4人深入行业一线进行顶岗锻炼,完成相关调研课题5项,提高了各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另外,各专业群学生还进入了法律事务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如四川省高院、成都中院、广汉法院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相关实训活动,共享重点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果。

新闻推荐

出发吧,开启春天的旅程

年味将尽,春意更浓——□本报记者冯超颖李晋平每一个大假看似很长,但快乐的时光却总是匆匆,近日不少人回到工作岗位时,蓦然回首,感觉这7天的春节黄金周仿佛就一溜烟功夫,没有耍够,就连觉都没睡够!觉没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