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创新“法律七进”已生根——四川“六五普法”工作综述之机制体制篇

四川法制报 2015-06-11 23:54 大字

李灿 本报记者 开永丽

在“六五”普法全面推行期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由决策到落地,治蜀兴川各项事业被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省工作向全域纵深推进,一张依法治川的蓝图清晰勾勒而出。

依法治省,普法先行。从国家战略到本省实际,四川省的普法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机制体制的构建和推行上,不乏开拓创新之举。

上篇 顶层设计

“法律七进”夯实治蜀兴川法治根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四川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深化“法律七进”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制定了“怎么进”——“进什么”——“谁来进”的路线图,形成了一套逻辑清晰,思路严密的可操作性制度。

从“六进”到“七进”绘就“怎么进、进什么”路线图

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基于四川省是全国第二大藏区,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四川省在“法律六进”的基础上增加“一进”,即“法律进寺庙”,由“法律六进”改为“法律七进”。

“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往传统、单一的法治宣传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要,如何将法律七进工作落到实处,也成为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

推荐5263名律师担任机关法律顾问;全省各级机关普遍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为中小学校推荐法制副校长、辅导员9000余名;选派村(社区)法律顾问1.6万名,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40余万人;开展企业法律知识巡讲6000余场次。

仅2014年,全省便组建普法讲师团1295个,95%的中小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组建法制宣传队伍7537支。

这些数据背后,是“法律七进”工作全面推行以来,“进什么”、“怎么进”和“落到实”的问题逐步破解的一个过程。

省司法厅先后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邀请普法工作者、资深法律工作者对“法律七进”工作进行研究论证,几上几下、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四川省司法厅推进“法律七进”工作方案》。方案下发后,多次召开推进会和督导会,分别与各相关责任单位签订“法律七进”目标责任书。同时,会同多部门分别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强化了“怎么进”地路线图。

“谁执法、谁普法”让普法责任明 也让执法更依法

2014年12月,来自21个市州的400户民营企业法人接受了一场关于宪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法律风险管控及相关法律知识宣讲。宣讲的牵头单位省工商局是本次宣讲的牵头单位。

“在执法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与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不强有关。”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法律进民企普法宣讲活动,注重把普法宣传贯穿于依法执法的过程中,推进执法与普法有机结合。

在“法律七进”工作中,为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普法责任,健全完善普法教育机制,通过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来促进深度普法,省司法厅牵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依法治省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于去年12月开始实施。

该《意见》明确了“谁执法、谁普法”应该坚持执法办案和普法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属地管理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结合年度各类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和特殊时间节点,分月列出了相关执法部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的时间表,在横向上确保了各责任部门的普法责任落到实处。

如何推动“法律七进”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开展?今年4月,《四川省司法厅“法律七进”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出台,从工作机制健全、深入持久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三个方面对“法律七进”工作进行整体考核。

除了基础分考核,《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对成绩突出的,给予“法律七进”先进集体年度嘉奖,对连续两年获得嘉奖的给予集体记功一次;对措施不力、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同时,“法律七进”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推荐评选国家级、省级法治示范创建和普法表彰的重要依据。

至此,四川省“法律七进”工作已形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套,较为完备的工作推进体系。

下篇落地创新

立足本土 地方普法探索亮点纷呈

在推进依法治省的实践中,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法律需求,制订了“菜单式”的普法大纲,编写了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普法教材。各地实践更是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不断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

村规民约法律进村助推村民依法自治

在法治四川建设进程中,四川省通过制定合法、规范、完善的村规民约,着力推进依法治理村(社区)的相关工作,成为推广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是基层的法治实践,同时还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中江县委书记刘应刚这样说道。而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实现村民依法自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4年7月,德阳中江县东北镇白梨村“2014年低保户花名册”张榜,名单中全村有17名村民主动退出低保。此时距离该村的《村规民约》公布不到四个月。除了白梨村,中江全县的837个村、社区已经全部新修订了村规民约。

2014年6月,省司法厅、省民政厅与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的通知》,将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作为示范创建的重要指标体系,切实开展依法治村的创建工作。此后的一个月,便召开了学习推广“中江经验”现场会,全面推广村规民约建设工作。全省各地也纷纷借鉴中江经验,积极开展村规民约的制定工作。

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四川通过推行“法律进乡村”,广覆盖、深扎根,潜移默化的提高农村地区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水平。

在法律进乡村、进社区工作中,全省司法行政部门大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建成法治辅导站7000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5200多个,派出法治宣传队伍7000多支,设置法治宣传栏3.44万个,培养“法律明白人”40万人,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200多万张。

通过扎实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和“法治宣传进万家”活动,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向村(社区)选派法律顾问1.6万余名,派出法律服务小分队4000支,开展活动4.5万余场次。播放法治广播、放映法治电影和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活动7万余次,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大讲堂等活动6000余次,参与人数 125万余人次。

三州民族地区“特别定制”让普法易懂实用

在甘孜、阿坝和凉山,,普法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依法治省各项决策在民族地区如何推行?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如何进行?三州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普法方式和普法内容,严格依法治理,把民族地区各项事务有序纳入法治化轨道。其中,用少数民族同胞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和文字来宣讲是基础。法治政策宣讲团、法律服务小分队的成员们深入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给当地居民宣传法治知识,这样的普法活动也广受欢迎。

凉山州编制了《凉山彝区普法大纲》,在普法中,结合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突出社会问题专项治理,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而通过用听得懂的语言、有用的知识、好看的形式,这样的普法也深受民族地区群众的喜爱。

而锁定重点促进分类学法用法也是三州地区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甘孜州开展了依法治校示范创建活动,把法制教育列入了中小学教学计划并实施,全州638所学校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

三州各地纷纷锁定国家公职人员、寺庙僧侣、农牧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等重点人群,分类确定学法目标、任务、重点及载体、举措等,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新闻推荐

打击加工点全国第一 外流贩毒大幅下降

本报讯(夏修露蒋京洲)昨(23)日,记者从成都召开的全省禁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15年四川省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去年四川省共打掉毒品加工厂点66个,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堵源截流年终考评位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