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市防灾备灾“三大体系”基本建立

德阳日报 2015-05-06 00:34 大字

(记者 肖盛雄) 5月5日,记者从市减灾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获悉,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已基本建立防灾备灾“三大体系”,有力推动了全市灾害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全市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立。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项目,是全省统一规划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之一,是德阳市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整个指挥体系由市本级指挥平台和所属各县(市、区)指挥平台及各乡镇、村组报灾终端构成。指挥体系担负着全市自然灾害灾情数据上报、救灾资金审核、农房重建数据汇总、灾后重建规划、灾情损失评估、救灾资源调配等重要功能。目前,市本级指挥中心已在“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所辖六县(市、区)指挥平台除什邡、绵竹两市正在按计划抓紧推进并于近期完成项目建设外,其他各地平台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已建成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个,市红十字会备灾仓库1个,建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6个(什邡市租用仓库),另外部分县(市)在所辖的重点乡镇(村)还设置了部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点。目前德阳市已逐步建立起了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各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骨干、各重点乡镇(村)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共储备有救灾帐篷、棉被、棉衣(裤)、棉大衣、折叠床、发电机、软体储水罐、移动厕所等40多个品种价值20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同时,市及各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部门均与当地粮食部门、粮食生产企业或大型超市签订了应急救灾食品供货协议,确保一但有灾情发生,能及时将生活物资运到灾区。另外,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充分储备了如编织袋、钢材、铅丝、钢丝网、救生衣、冲锋舟、橡皮舟、机动船、六面体等救灾抢险物资及救援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全市共设置有应急避难场所66个,其中,市本级2个(市体育馆、市应急救灾中心内),旌阳区7个、德阳经开区6个、广汉市1个、绵竹市19个、什邡市11个、中江县17个、罗江县3个,经初步估算,可紧急安置70万人左右。从当前全市避难场所的数量及分布看,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避难场所体系,能基本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灾民转移安置需要。

新闻推荐

中江县公安局 中江县交通运输局 关于S101线中江境内高板桥实行交通管制的公告

S101线53KM+550M处的高板桥(中江县辑庆镇境内)经检测为四类桥梁,不能承载重型车辆通行,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桥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及中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