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云忠:在劳动中迎接第一缕曙光

德阳晚报 2015-04-29 23:11 大字

李云忠清扫公厕。

>>>人物档案

李云忠,男,56岁,汉族,中江县城乡综合管理局工人。

2001年、2009年、2010年、2012年被评为环卫所先进工作者。

2010年度评为德阳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优秀环卫工人。

当每天第一缕晨曦照到大地,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总能见到一个个橘黄色的身影,他们就是有着“城市美容师”、“马路天使”美誉的环卫工人。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漫天飞雪, 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这些身影总是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李云忠是这群“美容师”中的一员,他是中江县环卫所的一名公厕保洁维修员,微薄的收入、狭小的空间、污浊的臭气,便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用30多年的坚守,告诉了我们何为敬业,何为奉献。

风华正茂却不惧脏污狼藉

李云忠23岁时就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环境恶劣。常常要去到最脏的公厕进行保洁,那时的公厕全是旱厕,布局分散,既要清扫,还得疏堵,维修、清运,是个几乎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而正是风华正茂的李云忠却不惧脏污,扛下了这份苦差事,“这公厕总得要打扫,都不管,大家如厕怎么办,疾病传播怎么办?我年轻,力气大,我可以。”

虽然这是一个为民服务的脏活、累活,但在旁人的目光中,李云忠也感到了一丝自卑,“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打扫厕所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刚开始我总是提前或是等没有人的时候再去打扫。”李云忠说。后来,他渐渐适应了旁人的目光,只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保洁工作,遇到公厕堵塞严重,疏通管道没有作用时,他便趴下去脸贴着便池用手掏,氨气和污秽物的臭气熏得他眼泪直流,他却从不退却。多年下来,手上满是皲裂的皮肤和厚厚的茧子。

“以前旱厕多,夏天味道特别大,还有苍蝇蚊子乱飞,冬天又冷,擦洗墙砖一会儿就冻得手脚麻木。现在厕所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每天就是做做日常清理,但每隔两三天,都要用强酸对便池进行刷洗消毒,那刺鼻的味道不注意要把眼泪都呛出来。”李云忠淡然地说。

成绩背后是家人等待的辛酸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李云忠几乎从未享受过周末、节假日。回味起每年的春节,李云忠便觉得自己愧对家人。每年除夕,妻子张罗好一桌饭菜,却老是等不到丈夫回家,从中午12点等到下午1点,又从下午1点等到两点…… 妻子和儿子就这样坐到桌前,看着满桌的美味肚子咕咕直叫,但他们都没有去叫他回来,没给他打过一个电话催他,就这样默默地等着。因为妻儿知道,他只要一工作起来,什么也顾不上,不忙完怎么也不肯回家。在数十载的等待中,家人已然习惯。儿子一直在等待中成长,等待起床时父亲给他穿衣服,等待周末时和父亲一起玩,等待春节时和父亲一起放烟花……他一次次地承诺,儿子一次次地失望。后来,儿子不再期待,只有躲避。“那小子,小时候从来不到我上班的地方去,从不在同学面前提起我,就连在家都嫌我臭,抱都不让我抱一下。”李云忠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丝无奈。

去年除夕,天色已经暗了,零星的烟花开始装点夜空,但在中江城区的一处公厕里却还浮动着一对父子忙碌的身影。“你慢点,莫摔倒了!”“爸,我晓得。”“我们早点回去,你妈还在等着我们回家吃团年饭哩。”“马上就好!”狭窄的空间里响彻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儿子麻利地爬上高梯,帮助父亲更换灯管。

每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都会回家,懂事的儿子不再像小时候,每次都会陪他上班。说起现在,李云忠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每年儿子回家的时间,是我最开心的。不光是因为他帮我干活,而是因为有他在,我不再感到孤独;干起活来也是干劲十足。”

如今公厕早已不是多年前人们印象中的样子,“捏着鼻子踮脚进去,憋着气飞快跑出来”,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人们素质的提高,更多亏了像李云忠一样敬业奉献的环卫工们,是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默默奉献,用勤劳和汗水带给了无数人干净与舒适。

文/ 陈晋 本报记者 李芊岑  图/焦琴

新闻推荐

创新援建机制书写德阳大爱 ——写在对口援建芦山两周年之际(上篇)

□文/本报记者肖盛雄图/本报记者文潇开栏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两周年到来之际,市委宣传部组织省、市媒体记者采访团深入芦山地震灾区进行灾后重建采访报道,本报特派出记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