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肖三的校园足球梦

德阳日报 2015-04-21 00:38 大字

35年的热爱和21年的无私付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为圆自己的足球梦。如今他已年近半百,但他对足球的痴情却越来越深——

“快传!快传!带啊,这边这边……”在中江县龙台镇七一中学的足球场上,一场“班级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每天下午4时30分,都有一个并不健硕的身影在七一中学的校园里穿梭闪动,在绿茵场上挥汗奔跑。他就是长期义务教授中小学生足球技巧的个体医生、龙台镇七一中学校外足球辅导员肖三。日前,记者走进龙台镇七一中学,在足球场边见到了这位对足球充满热情的个体医生,并听其述说他与足球有关的故事。

有一种爱叫癫狂

“有些人生来就为足球而活。”肖三这样定位自己对足球的感情。“在外人看来,我对足球的狂热是不可理喻的,用痴迷已经无法形容我的感情了,我已几近癫狂。”

1980年,刚上初中的肖三便迷恋上了足球并想以此为职业。“每天大脑里想的都是足球,上课都在考虑足球战术,下课就在操场上踢球,后来甚至旷课踢球,梦里都在球场上奔跑。”因为足球,肖三的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甚至一度认为肖三精神上出了问题,强行带他到华西医院精神科检查,并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他放弃足球,肖三的职业梦就此中断,但对足球的热爱却不减。

1989年,肖三在中江丝织厂工作时,就组织成立了职工子弟足球队,带领大家训练并到处参加比赛。1994年开始,27岁的肖三在龙台镇的各所学校里穿梭往来,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教授中小学生踢足球,利用周末时间带领球队到处参加比赛。2011年5月,龙台七一中学新校园落成后,肖三立刻找到时任校长,只说了一句话:不能浪费了这个球场。

肖三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他的足球事业上,而疏于对家人的照顾。“在父亲眼里我不是一个好儿子,在儿子眼里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2001年5月,肖三的儿子生病住院,全身麻醉术前,他瞒着妻子离开医院,跑到绵竹去陪他的队员们参加全市高中生足球比赛。比赛结束后,肖三带着愧疚回到儿子的病床边偷偷落泪。

痴心付出只为中国足球腾飞

“肖老师免费教我们踢足球,组织班级联赛,还免费维护学校的足球场。”跟随肖三练球的七一中学6年级学生毛威说。半个月前,肖三发现学校足球场出现了破损,便自掏腰包修补了场地,花了1000多元。20多年来,除了在精力和情感上的付出外,在金钱上肖三也付出很多。

龙台镇的居民都知道肖三为了足球花了很多钱。“他带学生参加比赛,生活费、住宿费、保险费,每次都会贴很多钱。”有人给肖三算了笔账,20多年来,为了训练球队和参加各种比赛,花了至少二三十万元。对于这种说法,肖三淡然一笑:“20多年了,时间跨度这么长,我确实没算过花了多少钱。”

用肖三的话来说,他看中的不是钱,他只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一份认可。从不解到默认,再到认可,最后到支持,肖三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在这期间,他和他的队员们收获了诸多的荣誉:1997年11月德阳市初中生足球比赛第三名,2001年5月德阳市高中生足球比赛第一名,2003年2月四川省中学生足球联赛第二名,2003年10月德阳市高中生足球比赛第二名……

“没有一种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足球永远都无法成长起来。”肖三认为,师资、经费、场地、安全、观念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制约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要实现自己的校园足球梦,路途还异常艰辛。

让肖三感到高兴的是,今年初,国务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校园足球”备受关注,源于《方案》对校园足球的描述多达17处,凸显了足球改革对校园足球的重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的定位也就此确立。“未来,校园足球将在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实现体育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看到《方案》,肖三就看到了校园足球希望。肖三说,提高中国的足球水平,就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抓起。过去和现在,他干的是培养孩子兴趣这最为基础的一环;将来,他会为自己心中的梦想,继续执著地坚守在这片绿茵场上。

本报记者 杜晓鹏  通讯员 陈晋

新闻推荐

作家宁小龄到中江讲小说

近日,《人民文学》资深编审、作家宁小龄应川西作家群和中江县作家协会邀请,到中江县走基层、接地气,并举办了一场题为《从生活到作品》的讲座。宁小龄在《人民文学》从事小说编辑和编审已有三十余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