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农机医生”服务队指导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帮助农户维修农机具;“村村响”广播全覆盖,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
●蒋旭辉
3月的嘉陵区,处处呈现出春耕备播的繁忙景象。在广袤的田野上,在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现场中,许多事情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新时代农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变化。
科技人员上一线科技服务到田间
“3斤种子配1包半的‘旱秧保姆\’;种子撒下后先要洒水,再用喷雾器仔细挨着打一遍……”3月16日,记者在嘉陵区龙蟠镇司南垭村看到,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成银正在给村民详细讲解和示范水稻旱育秧的施肥、消毒调酸、播种盖土等关键技术环节。
“这种旱育秧技术比老水秧节水80%以上,今年虽然天旱,但我们都不担心秧田缺水了,争取做到稻秧满栽满插。”杨成银告诉记者,旱育秧不仅可以节水,还具有省工、省时、省地、省种的优点,村民们都乐意采用这种方式育秧。同时,该镇推广了旱三熟、旱多熟等粮经复合栽培模式,让大家找到春耕增产增收的好路子。
“耕田种地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把式\’了,要学习新技术才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看到自家地里已冒出嫩芽的旱育秧秧苗,司南垭村65岁的杜朝江脸上挂满笑容。他说,自己以前种庄稼缺技术,吃“经验饭”,经济效益不明显。现在科技人员上门为他们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后,相同面积的地里,一年粮食产量比原来提高了40%以上。
据了解,春耕备播时节,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嘉陵区对1万多名农民专业合社负责人、农户及农机大户进行了全方位培训,并实行定责任、分片包干制,让全区1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助耕。这些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为农民群众开出“农技处方”,教会农民种植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助农增收致富。
春耕正当时农机显其威
3月17日,记者途经嘉陵区大通镇三木桥村,远远就听见“轰隆隆”的声响。走近一看,几辆“铁牛”正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好一片繁忙的备耕景象。
“一头耕牛每小时犁熟土0.2亩,犁生地速度慢,而一辆中拖旋耕机每小时犁地5至8亩。”三木桥村种粮大户陈斌笑着说,他买回农机后,不仅耕自家田地,还为邻居、周边乡村村民耕地,挣了1000多元。
目前,该村机械化耕地面积达90%。站在田头的张大爷说:“早在前几年,我们村从耕田到收割,都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不仅省力省工,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采用新机械是嘉陵区今年春耕的一大亮点,为抢抓一个“早”字,该区农机部门从去年12月开始对全区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组成“农机医生”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宣传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指导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帮助农户维修农机具。今年春耕期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纷纷购置补贴农机具,目前全区有600多户农民购买了农机具。“村村响”广播助力春耕备播
“各位农民朋友们,你们好,种地关键要靠技术,施肥配方要合理,再加上科学管理。”“早春气候异常,农民朋友,要提前做好倒春寒预防措施。”……3月18日,在嘉陵区集凤镇皮匠沟村,“村村响”广播喇叭准时响起。每天早、中、晚,村党支部书记兼播音员王绍理都会通过村上的广播,播报农业知识,指导农民抓好当前春耕生产。
皮匠沟村王海是当地种粮大户,村里的“村村响”广播,不但给他提供了种植技术,还提供了市场信息,让他的收入也增加了。
王绍理告诉记者,眼下农村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农技方面的书籍都看不懂,有了“村村响”广播,比给村民请农业技术员还管用。
广播在农村传播便捷、覆盖面更广。春耕备播期间,嘉陵区着力推进“村村响”向“户户响”延伸,目前“村村响”已覆盖所有行政村,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科技兴农的重要手段。
新闻推荐
(樊俊文岚)1月22日,虽然寒风呼啸、冷雨飘飘,但嘉陵区集凤镇红瓦房村留守儿童张欣月、张浩两姐弟内心充满了浓浓的暖意。当天上午他们的“代理妈妈”———该镇党委副书记王芳又来到他们家,看望并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