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保障房想法更多了
住进新房,儿子讨媳妇有面子;妈妈催着抱孙子;城里“10分钟”随便逛——
□本报国庆走基层小分队10月4日发自中江县
“城里东南西北都有公租房,你想去哪边?”提出想采访公租房住户时,中江县住建局总工程师郭爽反问记者,他说:“城区内就业分布比较均匀,这样布点主要是方便住户就近入住。”
这样的惠民生理念,在四川省今年启动的“百万安居工程”中一一变为现实。10月4日一早,记者一行4人来到德阳市中江县,进小区探住户,看看发生在保障房里的新鲜事。
中低收入能住什么房?
“50平方米的新家,这是我第一次装修房子”
“今天中午就弄点稀饭哈。累了,不想吃。”邓利忠一边吩咐老伴,一边往客厅布艺沙发上一靠,舒展四肢,摁开新买的液晶电视。他最爱看的谍战片,刚刚开始。
累,是邓利忠这段时间的状态——一直在为装修忙活。直到10月3日,他和老伴才搬进中江县囤子沟公租房小区,“我活了50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装修房子。”50平方米的新家,装修连家电共花了3万余元,米色地砖、吊顶灯、木框包门……简约、美观。
在此之前,邓利忠一家三口都住在单位提供的公房里,因为房子太窄,儿子只得住阳台。
申请到公租房,给了老邓“住好房”的希望。两室一厅、采光充足,年租金只要2000元。“房子算解决了,多年从牙缝里抠出的一点钱还是想用起来——装修了住起舒服,儿子讨媳妇,也有面子嘛。”老邓笑得一脸灿烂。
像老邓家一样,今年有更多人实现了“住起舒服”的愿望。截至目前,中江县有公租房3400套、棚改安置房4700套。今年更开工公租房600套、棚改安置房1280套,为历年之最。
保障房能在好地段吗?
紧邻市中心,住进“10分钟”生活圈
从老邓家出门,车行约十分钟就到了该县北塔公租房小区。住在这里的白茹的丈夫钱鹏程不在——因临时说要安个镜子,骑个电瓶车就出门了。“反正就10分钟路程,一会儿他就回来了哈。”
10分钟,是白茹口中常常蹦出来的词。她和丈夫都来自农村,刚入住公租房,对地处一环内区位的完备配套,印象深刻,“到县人民医院,10分钟;到县里最繁华的伍城中路,也就10分钟。”国庆假期,她还计划和丈夫到电影院看大片,路程不用说,还是10分钟,“有时开玩笑,我说住在城里‘10分钟’生活圈。”
保障房也能跻身城区“黄金地段”?“县里明确要求:优先考虑保障房选址,周边要有医院、学校、大型超市。”随行的县住建局住保股股长顾晓东介绍,如今中江县约半数公租房都建在一环路以内,其余多靠近工业园和就业集中区;棚改安置房则坚持“原地返迁”,将好地段留给安置户。
参工不久能住保障房吗?
条件尴尬的“夹心层”,也住进了保障房
和白茹毗邻而居的是李旭东。走进家门,一辆黑白相间的名牌山地自行车特别扎眼。“这车很贵吧?”记者问。这位26岁的小伙子摇了摇头,“看和啥子比。虽然是名牌,但在这个品牌的山地车里,算最差的。”
李旭东的境况,就和这辆山地车一样,属尴尬的“夹心层”:2010年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2012年在中江县找了份稳定工作,月薪不过1800元——比县里1400元的公租房“门槛”高,可在城区租房又承受不起。只有住在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出租房里,“热水器都没得,只能用电磁炉烧水洗澡!”
中江县最新出台的保障房申请办法,扩大了保障范围,将李旭东这样的“夹心层”也逐步纳入其中:高中以上学历、毕业不满5年、在该县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的新就业人员,都可申请公租房;而申请人家中,人均建筑面积上限,将从最初10平方米,增长到今年15平方米。
国庆期间,李旭东将农村的母亲接了过来。“她一天就催到我相亲。”李旭东有些不好意思,“总算在城里有了个稳定住处,她就想着抱孙子了。”
(本报记者 朱玲 熊筱伟 王成栋)
新闻推荐
11月13日,22岁的何鹏带着张秀琼大姐来到中江县商务局,在电子商务这一领域,他是张大姐的前辈和老师,向商务局申请免费入驻中江县创业孵化基地,不仅可以节约开网店的办公成本,还可以随时与同行交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