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次牵手 一生同行

德阳日报 2014-09-17 01:23 大字

本报记者 兰敏

“兰阿姨,您好,我小学毕业了,全镇第一名,谢谢您对我的帮助、关心,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考出更好的成绩!”“兰阿姨,我在悦来镇中学里适应得很好,这学期考了全年级第二,祝您工作顺利!”……这一条条简要的短信,来自中江县悦来镇中学的一个孩子,她叫李红娇。因为一次采访,她的求学之路更加顺畅,而我也多了一份牵挂。

“妈妈,回来吧,我好想有一个完整的家!”那是2011年的冬天,一篇来自中江悦来学校壁山分校的稿件让我突然间有种触电的感觉,整篇稿件的字里行间分明流露着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期盼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忧伤!这个仅仅10岁的孩子心里究竟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与苦楚,是什么原因让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看了她的文字都能感觉到一种切肤心痛,不由自主地深深叹息呢?

带着一种放不下的情愫,我联系到了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更多的情况:原来,这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家,爸爸双腿残疾,奶奶年迈,家里生活困难,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孩子显得比较内向,但却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女孩……班主任周婧老师在电话里的讲述再一次撞击着我的内心。  

我要做一次采访,或者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想做一件比单纯的采访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通过《德阳日报·教育周刊》这个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孩子,更想通过我的采访报道能为孩子的成长寻找更加有力的帮助。

我的想法立即得到了部门主任杨晓兰的支持,怀着同样的心情,我们驱车七八十公里赶赴悦来学校壁山分校,见到了采访对象——李红娇。

当时李红娇正在读5年级,看到我们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头,然后低头把我们带往自己的家。一路行去,即便是偶尔地一抬头,我们都能从眉宇间看到她那挥之不去的忧愁。

壁山场镇上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陈旧铺面就是小红娇的家。小铺面临路的部分摆着货架,摆放着一些日用品,这是小红娇双腿残疾的爸爸经营的小生意,也是父女俩主要的生活来源。铺面的另一部分一边放着煮饭用的锅灶,一边放着一张床,中间横着的一张桌子上被杂物占据了大部分。桌子的一角吃饭时是“餐桌”,饭后收拾好碗筷,“餐桌”又变成了“书桌”,做完作业,“书桌”又变成了“车间”,小红娇会帮着爸爸一起做零工、为铜丝打结……然而,这样的精打细算和持之以恒却仍然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简单生计,就连孩子每个月要交到学校的生活费都难以保证。异常拮据的生活环境下,小红娇变得非常敏感,小小年纪却总是眉头深皱。最让我们吃惊的是,10岁的李红娇仍然跟爸爸挤在一张旧而窄的床上睡觉。她的爸爸无奈地告诉我们,因为家太小,根本没有办法再放得下一张床,小红娇要有张自己的床,只有等读初中的时候去住校了。

对妈妈本能的思念和对现实无法回避的无奈,让李红娇没有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单纯,她哭泣的心灵通过文字,通过羞怯而缺乏信心的表情传递给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为这个女孩分担人生的重压呢?难道仅仅是一次采访,一次报道?这显然不够!采访结束后,我们教育周刊部正常工作之外更加忙起来,采访李红娇后的半个月,事情终于有了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德阳市中心支行团委有一个专项公益奖学金,专门针对品学兼优但生活困难的孩子进行帮扶,经我们协调,李红娇成为这个奖学金帮扶的对象之一。很快,小红娇当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交到了班主任的手中,老师高兴地注意到,小姑娘学习更加专注了。

我们也感到特别的高兴,悬在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下了——通过我们的牵线搭桥,小红娇今后求学路上的所有基本费用都能解决了。

一晃已过了3年,李红娇即将上初中二年级,虽然我们主要靠短信联系,但因那份牵挂,那次采访和采访之后的种种努力,心中始终觉得我们是手牵手一起前行,从她发来的短信和老师的评价中,我可以感觉到很多细微变化,最重要的是,孩子越来越自信。

回想起来,李红娇只是我们教育周刊部牵手的孩子之一,而就是那一双双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小手,让我从一个原本只关注着“新闻”的记者有了更多的触动。我们为孩子做的事简单明了,但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心灵洗涤却是润物无声。

新闻推荐

中江再创德阳水稻 高产新纪录

(记者李芊岑通讯员李孝东)记者从中江县农业局农技站获悉,在高产攻关田块中,经专家实地验收,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15组农户冷济兴种植的水稻,面积1.3亩,品种德优4727(国标二级优质稻),按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