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抛荒土地找“归宿”
——来自中江县农村抛荒土地的调查
德阳市中江县是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县,今年全县的外出务工者人数为47.2万人,占到了中江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5%以上。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本地劳动力资源流失、导致农村土地不同程度抛荒的问题。
除了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外,种田效益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田的积极性。
如何让抛荒的土地从“沉睡”中“苏醒”?如何让荒芜的土地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
7月8日至9日,记者先后走进中江县继光镇团碑村、永太镇多宝村、富兴镇阳平村,探访当地如何破解困局,盘活抛荒土地。
□吴德亮本报记者 严芳 文/图
A
团碑村
留守劳力成主力军,盘活荒地享红利
继光镇团碑村,位于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的深丘,由于耕地多数在坡地上,种植方式单一,加上历年来交通建设欠账多,团碑村的经济一直上不去。无奈之下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一千多人的村子留下的不足300人。人气的衰落还带来了土地抛荒这个棘手的难题,从最初的10多亩到200多亩,全村有三成的土地无人打理、杂草丛生。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做活路,也不怕吃苦,只要我做得,我随便怎么都要做。”看着曾经撂荒的土地在自己的手里一天天变得生机勃勃,团碑村村民高玉英心里喜滋滋的。
团碑村位于继光镇东南部丘区,每年全村70%的人都会外出务工,留下的人中,除了少部分“5060”人员,大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抛荒土地的时间短的有三四年长的已有十多年了。
“田里的杂草有一人高,大点的树木都有手腕那么粗了。”继光镇驻村干部覃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全村抛荒土地有200余亩,其中有一半都是品质良好的水田。”
曾经也有人想过到团碑村来搞土地流转,但被团碑村的山高路远“击退”,距离县城50多公里,没有任何地理、交通、产业优势。
地,于是就这么一直荒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想办法盘活抛荒地”这条由群众提出的意见被登记上了民情台账,不少村民提出愿意出力开垦荒地。
3月,继光镇与贵州一家酒厂达成优质高粱种植收购协议,这让团碑村党支部书记顾勇眼前一亮:“为什么不利用抛荒土地种植高粱,这样比种植传统作物产值高一点。”
种高粱的建议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按照每户自由申报种植面积原则,团碑村的40余亩抛荒土地被认领,由村两委对实行统一管理,按天登记务工数。销售高粱后扣除种子、肥料、耕地费等成本,剩余资金除以务工天数,村民们就能得到每天应领取的酬劳。
为了提高大家的劳动效率,村干部还自掏腰包垫资购买了旋耕机等机器设备,“我们只管出劳力,收成好了多分点,收成不理想也能少分点。”村民杨清田高兴地说。
顾勇算了一笔账,40余亩高粱按照亩产800斤计算,收入应该有五六万元,现在参与劳动的20多名村民每人能平均分到近两千元,“这对留在村上的人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B
永太镇
大面积流转土地,抛荒地变出“金元宝”
永太镇多宝村和清福村,这两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主要劳动力的80%。留守老人不太愿意种地,即使种也是粗耕乱种,“大春背根锄头撒点玉米种子,小春挖个坑坑撒点小麦种子,没当回事,长得出来就收点自己吃。”事实上,有的村民种地仅仅是为了拿到100多元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7月8日一大早,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辉就来到位于永太镇的种植基地,跟几名工人一起察看水稻长势。“这就是我们承包的1026亩地。”顺着李凤辉手指方向眼望去,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千亩良田被调整成5-10亩一块,机耕道一直延伸至稻田深处。“三年前这里连鸡公车都推不进去!”李凤辉介绍,2011年她刚承包下这块土地时,田块小不说,播种施肥收割全得靠人工,还有很多耕地变成堰塘荒废了。
金穗源承包的土地位于永太镇多宝村和清福村,这两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几乎占到全村主要劳动力的80%。
永太镇副镇长邓真文告诉记者,留守老人不太愿意种地,有的村民种地仅仅是为了拿到100多元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如何让这些“半闲置”土地发挥最大效益?2010年,永太镇开始大面积推行土地流转,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从事农机服务30余年的李凤辉看到了闲置土地的发展潜力,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人工耕作变为机械化耕作,除了购置各种农用机械外,还争取项目对不规则不平整的田块进行集中整治。
李凤辉现在的基地里固定管理人员只有3个,但每逢育秧、插栽、打药、收割等环节,每天都要聘请五六十名工人。多宝村3组村民张纯会就是基地的一名工人,“以前我在外省打工,老婆一个人在家又种地又带娃娃,1.5亩田地一年种下来也只够自己吃,根本没什么收益。”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张纯会一家不仅能收承包费,平时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每月1500元工资,“虽然没有外面工资高,但节约了大笔路费,还能照顾家里。”
2013年,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收获了175万斤粮食,销售“蜀浠”牌香米60万斤,收入359.16万元,盈余21.05万元。
“接下来我们还要在护坡上种些菊花、黄花等经济作物,逐步建成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观光农业基地,实现农户增收与合作社发展共赢。”按照李凤辉的设想,多宝村这片土地将产出更多“金元宝”。
C
阳平村
荒地留给鸡鸭羊,林下养殖效益高
富兴镇阳平村,是新十年规划的扶贫村,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滞后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出现了许多农民仅种“口粮田”,甚至不愿意种田、粗放种田的现象,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就有176户共517人。如何提高农民在土地上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一轮包村帮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7月9日,记者在阳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孝福的带领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一座山头,远远便传来鸡、鸭、羊的一片热闹叫声,这便是5组林文斌的养殖基地了。
“今年土鸡的市场行情比较好,一般都能卖到十七八块钱一斤,这即将出栏的几千只土鸡又能挣到不少钱啊。”62岁邓少军看到林文斌承包土地发展林下养殖收效不错,心里不免有些羡慕。
“一年前这座山头连路都没有,不通水不通电,到处都是树枝和杂草。”李孝福说,林文斌承包的土地正是多年来无人料理的闲置土地,“山高坡陡的,梁子上种不起来庄稼,村民们是有心无力,100余亩地渐渐荒了。”
2013年,远在新疆务工的林文斌夫妇听说村里征集本村村民发展林下养殖,有一定优惠政策,便决定回乡创业。
“前三年不收承包费”,李孝福告诉记者,发展林下养殖承包的地几乎都是退耕还林的地,村里希望通过扶持大户带动周边老百姓把产业发展起来。
如今,林文斌的养殖基地栽种了4000余株核桃,养了3000只跑山鸡、70只羊、100余只鹅和鸭子。在他的带动下,王联辉、王路国等10多户村民也开始发展养殖,还有20多户村民跟着他种起了核桃,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00元左右。“我们的鸡全部放到山上敞养,喂纯粮食和青草。”林文斌说,城里人都稀罕这种跑山鸡,好吃又有营养,他根本不愁销路。
邓少军是林文斌长期聘请的饲养人,每个月工资1000元,“我一个60多岁的老人还能打工赚钱,原来在山上种些包谷、红苕也只够自己吃,还是打工好些,稳当。”虽然羡慕林文斌收入高,但邓大爷对目前的生活也感到很满意。
“林下生态养殖、田间多经产业”是阳平村未来的发展新战略。“我们计划在全村现有的300多亩退耕还林中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年内再发展5到10户大户,带动周边200户共同发展养殖业。”李孝福说,发展林下养殖不仅能使抛荒的土地利用起来,明年底村民还有望实现人均收入过万元。
新闻推荐
深夜,中江县永安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韩平安家的灯还亮着,他正在翻看《民生诉求台账》:“我们这几个社的路太烂了,只要一下雨,出门就得穿好几天的水胶鞋,娃娃上学也得穿一双鞋、拎一双鞋,街上的人一看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