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牵手关爱 手把手指导

四川日报 2014-06-12 13:06 大字

一个是成都闹市的小学,一个是中江山区的小学——

□本报记者 江芸涵

6月9日早上,德阳市中江县石垭子小学四年级学生莫平玖走进学校,照例先到笑脸墙看看自己的笑容,然后充满自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年来,我周围一切都在变好。”

在成德同城化发展背景下,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与中江县石垭子小学自去年8月起牵手结对,围绕“学生成长4+1课程计划”、“教师培养4+1研修计划”、“学校发展4+1共建计划”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从泡桐树到石垭子,爱穿越了龙泉山,让一双双小手和大手相牵。

自信像花儿一样绽放

去年9月,泡桐树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吴畅到石垭子小学挂职副校长。汽车沿着崎岖山路抵达学校,他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诧异与胆怯的目光。

吴畅发挥体育老师的特长,在石垭子小学组建起第一支啦啦操代表队。从选编音乐,到编排动作和队形,他带着孩子们从最简单的一拍一动学起。看到孩子们从不会到会,从胆怯到阳光自信走上舞台,吴畅说:“我看到了山区孩子的坚韧,他们能同城里孩子一样甚至跳得更精彩。”

“学生的健康自信、个性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泡桐树小学校长陈杰说,为让石垭子小学的孩子们自信阳光,泡桐树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了220支竖笛,音乐教师每人一周轮流到石垭子小学教竖笛课。

如今,在石垭子小学操场边的笑脸墙上,贴满了全校216个孩子的照片,张张笑脸洋溢着自信自强。

教育的价值不分城乡

走进石垭子小学,一个有时代感的校园映入记者眼帘:教学楼穿上蓝色的“裙裳”,操场变成“绿色的球鞋”,建起了音乐室、美术室、网络教室、科普活动室。最大的变化是老师,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说:“泡桐树小学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和专业,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农村老师。”

在教师成长计划中,石垭子小学教师要到泡桐树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每位跟岗学习的老师,泡桐树小学会针对他们的学科选派相应的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指导。

课间活动开始了。操场上,59岁的张俊山老师和学生们跳起“海龟韵律操”。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张俊山一样,以前连鼠标都不认识,现在能熟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这学期,石垭子小学正式挂牌泡桐树小学“三生教育基地”。担任执行副校长的泡桐树小学美术教师蒲雨,正着手发掘乡土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我们也是来学习的,学习石垭子师生们吃苦耐劳、坚韧自强的精神。”

新闻推荐

中江留守娃“圆梦”央视舞台

7月21日晚,中江县留守儿童艺术团走进央视第3套节目演播大厅,录节目。1999年,因伤退役的舞蹈演员刘春香在中江县办起舞蹈艺术中心,免费教留守儿童跳舞,并创作由留守儿童表演的舞蹈《圆梦》。本报曾报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