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600余亩“中国情花”等你来赏

德阳晚报 2014-03-27 23:17 大字

农户们会定期来大棚内对种植的中药材进行护理。

核心提示

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种植芍药花的历史已经有300年,但通过芍药花富民强村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农民散种,到成片推广;从单一种花卖药材,到以花为媒,创办旅游景区,芍药花正成为一种产业被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经济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石垭子人通过摸索找出了自己的答案。

3月,在这个花团锦簇的时节,记者来到“中国芍药之乡”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寻访芍药花给当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记者探花

农民种花忙

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公路,记者踏进了石垭子村。田间地头不时能够看到摆弄芍药花的人。铺地膜、施肥、松土、浇水……处处都有人们忙碌的身影。

3月正是芍药抽技发叶的季节,田垄间,老根已经抽出长长的枝条,新种下的才冒出尖尖角,新发出的芍药叶子成暗红色,一簇一簇在风中摇曳。“别看它现在小,到了5月间,开出的花有碗口大,到时你们来赏花,就在花海中了。”花农们自豪地说。

在石垭子村3组,一间新修的超大型钢结构塑料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走近一看,中江县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大棚于2013年12月底竣工,投资160多万元,占地近3亩,担负着芍药花等中药材的保护和育种工作,目前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一旦投入使用,将有效改善当地芍药种苗依赖外购的局面,成为当地农民又一增收亮点。

记者看到,大棚内还种植有各类中药材26种,除了响当当的中江白芍外,石垭子村还在探索种植桔梗、菊花等。

据了解,全村芍药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亩,其中建有芍药标准种植园200亩。石垭子村充分发挥芍药花独特的观赏性,以花为媒,积极推进“芍药谷景区”建设,加快观光旅游发展。目前,围绕着芍药花,石垭子村形成了“一花多(种)经(营)”的模式,充分挖掘芍药在各时期的潜力,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

农户恋花

外出打工不如在家种芍药

“家里6口人的4亩地都种上了芍药。”正在田地里给芍药松土的涂太发大娘说。涂太发脚下这块田里的芍药等开过了花,就可以挖起卖了。去年她种的9分田光卖芍药就收益1万多元钱。“早就没种传统作物了,种芍药划算多了。”涂太发说。

在吴关斌的眼中,外出打工不如在家种芍药。吴关斌通过土地流转,如今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亩,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今年46岁的吴关斌从1981年起就一直种芍药。以前芍药卖得便宜,好多人宁愿外出打工,他却从中看出了商机,把别人的土地流转过来自己种,后来田多了他就请人来种,每亩地每年随便能赚个1万多,而且芍药的收获是在冬天,也避开了农忙,种粮种芍药两不误,日子过得是美滋滋的。“近年来随着芍药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同,芍药的价格也是一路看涨,从3年前的三四元一公斤,涨到了现在七八块钱一公斤,农民种芍药大有搞头。”吴关斌说。

从农民散种,到成片推广;从单一种花卖药材,到以花为媒,创办旅游景区。中江县龙泉山石垭中药材合作社社员廖其贵对芍药花充满了感情。如今他所在的合作社有社员124户,集中土地达400多亩,去年合作社总产值达到900多万。花多了,来观赏的人也多了,“我们的芍药花、芍药、芍药种子都卖得了好价钱,现在景区的风貌一天天好,石垭子的芍药花出了名价钱也高起来了,今年的产值估计能过千万。”

芍药与石垭子村村民的生产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村692户农民,560多户都种芍药,芍药的收入占到了一个家庭的60%以上,而当景区打造完成后,估计会占到80%。村民口中描绘的“春赏芍花、夏吃菌,秋品果、冬观雪景”的美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政府析花

“1+2”模式做大花经济

“2010年,中江县谋划建设‘中江芍药谷\’之后,即聘请省旅游局专家和省上知名的策划公司对地处龙泉山脉深丘区集凤镇等乡镇进行系统规划和策划。经实地查勘和缜密论证后,决定以‘芍药-中国情花’为切入点,提出了\‘1+2’发展思路,形成以\‘中药材为主导,乡村旅游和林果产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集凤镇党委书记刘福兴说。

一是高起点规划,调整布局。发挥芍药种植的比较优势, 按照“生产方便、生活美好、生态优美”原则合理布局,既注重规模效益,又避免畸形发展,以石垭子为核心打造中江县芍药景区(一期)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

二是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时空。中江芍药谷核心景区位于集凤石垭子村,将旅游区规划为入口接待服务区、芍药花海观光体验区、蒋家沟养生休闲度假区、鲜花小镇休闲体验区四大功能区,大力开发以芍药为主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

三是依托优势,调整品种。中江是国家重点产药县,也是省内道地川产药材——“川丹参”、“川白芍”的重点主产区。为满足市场和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多样化需要,中江县彻底转变观念,加快芍药新品种选育,维护好、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中江白芍”品种资源优势。

四是提高质量,调整技术。“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人工栽培历史近300年。在推广“中江白芍”增产技术、常规技术、单项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中江白芍”标准化生产等提质技术,增值、降耗、增效技术,节地、节水、节物、节能、节劳技术,推进“中江白芍”产业向现代化发展。

五是发展多种经济。引进栽植优质核桃280亩,牡丹100亩,樱桃200亩,形成以芍药为主,多经济并举的产业格局。

游客赏花

景区基础设施还需加强

虽然离赏花的季节还有几个月,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何勇时不时要来石垭子村走一走,“这里空气好,花也漂亮,在这里能够放飞自己的心情,美中不足的是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去年集凤镇举办首届芍药节,接待的游客有16万多人次,在收获花美赞誉的同时,滞后的基础设施也饱受诟病。来自市区的游客阳光对当时的大堵车还心有余悸,几公里山路堵得水泄不通,车子龟速前行,还找不到地方吃饭,上厕所也要排长队,满心欢喜来赏花,却败兴而归。

村支部书记田明阔说,“大家的意见我们已经听到,目前正在修建全长10.22千米的从县城到石垭子村村委会的双向芍药大道。赏花期内,园区实行单向行驶,交通拥挤将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已拟修建9个停车场,厕所10余间。至于吃饭问题,由于园区尚在建设中,准备邀请城里的餐馆租借农民房屋前来经营。”

文/本报记者 杜晓鹏 李芊岑

图/本报记者 文潇

新闻推荐

惠及民生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与会人员听取派出所负责人介绍中江县公安局凯江派出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5月12日下午,在中江县东北镇政府门口,一场热烈的讨论在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健和广安市委常委、组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