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关于德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德阳日报 2014-02-14 02:03 大字

2014年 1月8日在德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庆龙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交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查。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全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预计(下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8.8亿元,同口径增长12.3%。

(一)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拉动作用突出。

2013年,德阳市把项目投资作为促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增速在六个地震重灾市州中始终位列第一,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0亿元,同比增长9%;更新改造投资290亿元,同比增长26%;房地产开发投资79亿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投资重点突出,工业完成投资395亿元,同比增长20%;什邡市、广汉市等地投资力度较大,投资增速明显。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年137个、总投资1164亿元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其中博力迅锂离子电池工程等35个竣工投产类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4%;聚苯硫醚树脂产业基地等52个加快建设类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1%;什邡烟草异地整体技改等34个争取开工类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5%;罗江三渔水库等16个加快前期类项目,完成投资0.5亿元。

(二)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创新驱动态势良好。

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严峻形势,工业经济在扩大增量中调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在发展困境中稳增长,实现了稳中有进。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机械行业实现增加值258.7亿元,同比增长12.4%;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79.4亿元,同比增长6%;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5.8%。截止1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80户;新增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达到7个,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度达75%,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产业分别增长14.5%、25.5%。创新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四川天元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四川森普管材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23户,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核电大型铸件等研发项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三)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

第一产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调整种养殖结构,整体形势稳定。建成德阳旌北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5个、广汉连山等万亩粮棉油高产示范片83个;粮食总产达188万吨;生猪出栏348万头,肉类总产量达37.6万吨;改造低效林3.2万亩,建设工业原料林3.3万亩,新建干果林1.6万亩。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12个,达195个;农民合作组织增加206个;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农户面达70%。建成高标准农田12.9万亩;整治干支渠24.5公里、田间渠道1997.3公里,新修和加固堤防28.9公里,新建和维修蓄水池2897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平方公里,新增年节水能力3131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9.9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8.5万亩;新建各类机耕道265公里。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建成广汉市白鹤上嶺等新农村综合体19个,新建新村聚居点182个,涉及农户3.2万户、8.4万人。 

(四)招商引资成效突出,贸易和消费较为活跃。

充分利用西博会、世界华商大会等平台,积极参与“民企入川”、“央企入川”、“ 港澳企业四川行”等投资促进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抢抓机遇,科学招商。全年到位外资2亿美元,同比增长5%,到位内资635亿元,同比增长22.9%;引进北京数码大方、北新国际机械城等重大项目。第十四届西博会签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项目151个,投资总额达1103.4亿元。

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出口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城乡居民消费稳步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4%。

(五)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信贷运行平稳。

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8.8亿元,同口径增长12.3%。完成公共财政支出180.3亿元,增长8.2%;市级公共财政支出30.5亿元,增长7.7%,其中农林水支出1.1亿元,增长10.5%;教育支出2.9亿元,增长10.2%;科学技术支出0.5亿元,增长16.3%。

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10亿元,比年初增加1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0亿元,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事业不断进步。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600元,净增2226元,同比增长1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00元,净增1047元,同比增长12%。“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效果明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21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170户、农村危房改造3360户,解决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20160人次,在岗农民工培训15680人次,农民工品牌培训1873人次。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7.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9.7万人。城乡“低保”人群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207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103元。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出版、地震、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进展。

(七)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对重点用能单位监管和重大污染源治理等关键环节加大了工作力度,继续强力推进了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淘汰列入省落后产能企业 15户,全面实现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33个化学需氧量项目(含全口径核算的造纸、印染项目)削减量4139吨;33个氨氮项目(含全口径核算的造纸、印染项目)削减量381吨;14个二氧化硫项目(含全口径核算的火电项目)削减量4981吨;16个氮氧化物项目(含全口径核算的火电、水泥项目)削减量1530吨,全面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节能减排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绿色、环保、低碳发展已经形成广泛共识。

(八)各项改革稳妥推动,区域合作再上台阶。

2013年德阳市持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水电油气等公用事业制度改革、地方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收入分配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结合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工作,在旌阳区、经开区等地进行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和试点,为农村又一轮快速发展奠定了新的体制基础。

把成德同城化发展作为扩大区域合作重点,全市区域协作迈出了新步伐。与成都签订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确定并积极推进了中江县兴隆、辑庆镇“成德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在区域规划、工业经济、政府采购、交通、教育、旅游、水源地保护、金融八大方面建立了两地合作机制,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推进重点,围绕工业园区共建、区号合并、银行同城化结算、职业教育合作、成都绕城高速经济环线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总的说,全市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形势的考验,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然任重道远。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增速有所下降,内需拉动潜力仍需深入挖掘;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工业经济总体实力还不完全匹配,缺乏与成套装备龙头企业配套的“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研投入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部分行业经济效益有待提升。装备制造、化工、白酒及部分餐饮服务业等受宏观环境影响,形势低迷,企业效益下滑,部分重点企业亏损严重。三是投资继续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挑战。德阳市多年累积形成的投资规模基数较大,加之项目建设资金偏紧、建设用地紧张、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完成目标任务,但增速低于省平均水平接近7个百分点,短期内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难度较大。四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国企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公共事业改革等领域改革任务艰巨,医药卫生、文化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阻力较大。

二、201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4年是全市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总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德阳市结合省委省政府“三大战略”,继续深入实施“一三五八”战略的重要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初步确定2014年全市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0亿元,增长10%;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各项改革,再添发展生机。

进一步发扬“敢为人先”的德阳精神,努力建设四川改革前沿阵地,使改革成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产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形成有利于“扩内需、稳增势、促发展”的新机制,为各类经济成分公平竞争、竞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14年完成全市80%的确权登记颁证;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等纳入流转交易;配套农村金融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建立政策性“三农”融资担保体系,稳妥推进涉农保险;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旌阳区、经开区试点基础上,试行放开全市所有城镇的落户条件,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流动人口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征缴面,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放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体身份参保的户籍限制,贯彻落实《德阳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意见》。二是扎实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强化土地、林业、矿业、油气等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机制,稳慎推进电力、自来水、天然气和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定价机制;深化以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二)继续狠抓投资,倾注发展新动力。

坚持投资拉动理念,把项目投资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阶段性发展主导力量,抓紧落实。一是狠抓事关全市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投资。按照项目建设“四个一批”要求,突出抓好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市政工程、重大产业布局和改造等项目,凸显重大项目引领作用。2014年,全市初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42个,总投资151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256亿元。二是加强项目投资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职能,强化以政务中心为平台的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特别重视项目建设的资金、用地、供电、供水等要素保障和环境影响评估、行政立项审批等服务。三是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重点项目公示制度、效益评估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氛围;建立全市投资项目推介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扩大招商引资影响范围;建立和完善全市重点项目融资平台,帮助市内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加大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在招投标、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稽察力度,努力使稽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大项目工作督促检查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提挡升级产业,筑牢产业基石。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不断发展产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全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机械行业围绕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资源整合,着力培育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的中小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增强行业整体竞争优势;引导食品饮料行业转型,开拓新市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和老百姓追求健康、安全、理性消费需求;引导化工行业发展精细化工、特种化工,通过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走绿色、清洁、低碳发展道路。二是积极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逐步优化德阳市工业经济结构。发展金融保险、工业物流、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三是抓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主体,构建并完善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体系,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用市场的手段检验创新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四是抓好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围绕“51025”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7个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企业服务,增强园区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围绕巩固和完善优质稻、烟叶、中药材等八大优势产业基地,积极改善基地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市场需求,推行先进技术,调整种养殖结构;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二是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动“两个带动”机制落实,努力使农民合作组织成为联系生产与加工、销售与市场的核心纽带,形成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努力发展涉农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企业,着力扶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全国、全省行业“排头兵”龙头企业。四是探索农业发展新途径。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农业和农村发展新模式;结合党十八大以来扶持农村的发展方向,探索建设“德阳农庄”。

加快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调整服务业业态、加快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着力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构建适应现代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趋势,带动效益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区;扎实开展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二是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服务业项目库建设,打造服务业品牌,抓好规模大、带动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重点推进北大荒物流园区、西部国际商贸城、华西希望城、保利国际城、银鑫五洲广场、西南糖酒城、浪度国际家居博览园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和消费热点培育力度。加强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鼓励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网络建设。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加强对限上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提升限上企业的拉动能力。有效开展促销活动,办好各项主题文化活动,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消费增长。

(四)强化基础建设,升级发展环境。

适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新形势,积极构建与其相配套,并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硬件水平。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建设“区域一体、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围绕“三环五廊”空间结构,强化域内交通网络建设,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年内启动实施一批联络市县乡村组的五级公路建设改造工程,加快天星快速干线、绵茂公路绵竹段等项目建设进度。配套区域协作发展需要,做好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德阳段)协调工作,确保年内开工;加快天星快速干线北延线、旌江快速干线北延线等前期工作。配合成绵城际高铁开通,抓好铁路与公路对接,积极谋划连接成德两地城区的轨道交通。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1+5+X”城镇群建设体系规划,强化城市道路、桥梁、供电、供气、给排水、绿化、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市政设施,增强城镇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围绕建设“百万人口、百平方公里”大城市目标,继续强力推进旌东、亭江两个城市新区建设,年内完成东一环道路、长江西路延长线等项目,实施旌东新区起步区黄河片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区域性中心城市雏形初具规模。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县城和区域重点镇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增强城镇聚集力。

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建设高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丘陵、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强化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和凯江等流域生态绿化。突出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增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能力,加快中江石泉水库前期工作,实施好华强沟水库、什邡八角水库、罗江三渔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五)实施全域开放,增添发展活力。

以更加积极主动姿态,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力求在对外开放领域、层次、效果上取得更大突破。一是进一步放宽开放领域。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最大限度开放发展领域,特别是要在农村土地流转、城乡区域开发、道路交通建设、天然气开发、重大产业布局等领域进一步开放。二是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通过领域开放,汇集财力、人力、物力,促进财力向资本转变、人力向人才转变、物力向技术转变,最终实现要素裂变,推动跨越式发展。重点加强区域合作,特别要加快成德同城化发展步伐,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园区共建、区号合并、两地一卡通、银行同城化结算、职业教育联盟、水源地保护等合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吸引发展要素向德阳市流动。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围绕“5+2”重点产业,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重点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两大潜力产业,力争在清洁能源、节能储能产品、航空轨道装备、通航飞机制造等方面实现突破。锁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和重点民营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六)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民生建设。一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发展教育产业,加快广汉通用航空基地、罗江职教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深入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保障性住房5600套(不含棚户区改造项目),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需求;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体育场馆、公园等设施建设。兑现落实支农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政策,引导企业和职工正确认识、科学处理用工成本增加与职工工资稳定增长的关系。三是强化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狠抓就业促进,重点抓好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劳动者的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四是继续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苗头性、局部性问题。探索开展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机制,适时启动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要求。 

各位代表,今年是德阳市改革谋突破、扬帆启新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即将进入“十二五”冲刺阶段的关键一年,让我们高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旗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德阳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奋斗!

德阳市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2014年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2013年2014年计划数增长%预计完成增长%计划数预计增长%一、经济发展指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14001010第一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167001111第三产业亿元(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70108001088010(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44651413二、质量效益指标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1278.812.311三、民生民本指标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2460010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5100001211(二)城镇登记失业率%4 4以内4以内(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3 44(四)年末总人口万人1.8‰以内393.252.15‰以内394.613.6‰以内四、节能减排指标   (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下降3.7% 达到国家和省要求下降4%(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下降7%下降7%(三)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吨4139(四)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吨4981(五)氨氮排放削减量吨381(六)氮氧化物排放削减量吨1530

注:1、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增长率计算基数为2012年预计完成数700亿元,实际完成增长率计算基数为2012年实际完成数730.9亿元。

3、工业增加值中,2013年、2014年计划数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同口径增长。

新闻推荐

陈先富男岁住中江县凯江镇御河路号系中江县档案局退休

陈先富,男,79岁,住中江县凯江镇御河路47号,系中江县档案局退休干部,2013年12月1日傍晚从家中走失,至今未归。走时穿黑色夹克,头戴黑色鸭舌帽,戴棕色边框眼镜。患轻度老年痴呆,身高165cm左右,有知情者,请速联...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