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德阳的一张靓丽“名片”

德阳日报 2013-08-21 02:28 大字

事件名称:

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2004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决定》,当年制定“一体(德阳市区为主体)、两翼(中江县、绵竹市为两翼)、三个点(罗江、广汉、什邡)”的规划。2012年底,全市中职学校2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7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2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院校2所。职业院校学生共计13万余人。

亲历者说:

2004年8月,德阳市的职业教育因为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决定》而翻开了新的篇章。从那时起,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大职教、大开放、大统筹、大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实现了良性互动。

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是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基地的直接参与者和规划者,他说:“西部职业教育基地落户德阳是历史必然选择。”因工业立市的德阳自然与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三大厂落户德阳以后,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技工学校就随着工厂的兴建而开办,数十年来源源不断地为厂矿和地方企业提供着人才支撑。如今,德阳四五十岁的许多工人都来自这些学校。

当今世界的竞争,体现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在同城化的今天,以成都为代表的研究性人才培养和以德阳为代表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形成了良好的互补。研究性人才重在研发、应用性人才在于将研发变成真正的工业产品。十六大以来,德阳市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从而形成了对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求成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很多地方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 德阳在重装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也曾深感到因人才匮乏所带来的“掣肘”。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可以引进境外技术和资金,但大批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只能依靠“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来培养。

德阳的职业教育面向的主要是广大工农子弟,传播的是科技文化。在德阳,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大量缺乏。德阳有近8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数量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德阳每年有百万农民进城务工,其中有40%在本地就业。“学好一门技能、播种一个希望”,“培养一个技工,全家解困脱贫”,成为德阳职业教育的真实体现。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为“三农”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德阳重装基地建设服务、为“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努力构建立足德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国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德阳职业教育按照政府统筹、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互动共赢这四大举措,将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共建共享,使德阳职业教育形成一汪活水。四川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中国唯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让德阳职业教育蜚声海内外,成为德阳又一靓丽的“名片”。

在胡北的眼里,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座统筹城乡、政企、政校等涉及方方面面的“桥”。他认为,对于个人来说,通过职业教育可以“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政府和决策者来说,这是进行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杜晓鹏

新闻推荐

2013年金秋助学一帮到底

自1995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总工会的领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下,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工会已经累计筹集助学资金达3000余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近2万人,其中市总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