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后盛开芍药谷集凤四月洒芬芳
芍药美景游人来。
本报记者 周玲
历史环境:奠定产业基础
芍药谷距中江县城2l公里,距成都90公里,集凤良好的山区路况,让无论从德阳还是成都来的客人都能容易的找到去芍药谷的赏花路线。 4月23日,记者前往集凤镇,沿途虽然山路蜿蜒,但路面硬化平整,十分顺利。有消息报道,去冬今春持续干旱,集凤同期降雨量不到往年三分之一,今年的芍药是否会受影响?记者此前的疑问随即被芍药谷郁郁葱葱的绿野所打消。
“虽然今年遇旱,芍药每亩收入仍然在4000元以上”,家住芍药谷核心景区石垭子村的吴关兵说,他家种了5亩芍药,今年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芍药的抗旱能力强,好种,适宜在集凤这样的深丘缺水环境生长”,石垭子村主任吴顺刚说,他家种1亩多芍药,自种下去就没进行精耕细作,一年追一次肥就交给“天管理”,今年也收获不错。吴主任说,芍药每年10月下种,不到一年就能长出20多公分的根系,正因如此,芍药有极强的生命力,耐旱性强。
据集凤镇副镇长周正金介绍,在集凤种植芍药的历史悠久,目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芍药,全镇2.5万亩耕地,芍药就占了1.2万亩。芍药因此成了普通家庭主要的经济作物,而人们对芍药也有深厚的情感,通常情况下经济作物兼种在粮食作物中,而集凤种芍药的农户却将粮食作物兼种在芍药之中。
景区建设:推进产业进步
既然集凤有如此好的产业基础,为何不借集凤集中成片的万亩芍药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让更多的人能一睹“花后”的风采,真正为一方乡亲造福!
借力中江芍药之乡的美誉,集凤镇在中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积极运作芍药谷风景区建设。继2011年4月14日,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授予中江县“中国芍药之乡”称号,为“芍药谷”开发带来新机遇后,“中国芍药谷”建设便一刻也未停止。
同年5月,在寻找德阳十大美丽新村的评选活动中,芍药谷景区所在地石垭子村荣获“产业特色美丽新村”。
当年,在短短6个月时间里,景区建设捷报频传:5月,通往芍药谷景区的集凤到石垭的公路正式断道施工,景区通往外界的主干道建设正式全面展开。10月1日,该公路正式通车,芍药谷通车实现全水泥路,改写了行车难的历史。
11月20日,通往芍药谷的主干道广汉连山至中江古店段柏油路全面完工,打通了景区通往外界的交道大动脉。从成都,广汉,绵阳,德阳方向来的游客,再不会走一点烂路。从德阳或广汉出发,仅需半个多小时便可直达芍药谷。11月30日,芍药谷新修的人行水泥观花小道全面竣工,极大地方便了游人,带动芍药谷的旅游事业全面发展。
休闲旅游:提升产业价值
在石垭子村,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都拿着或头戴着芍药花,满眼花海,繁星点点,无处缺失。难道是花仙子分身有术,让这份美丽既能守护沃土,又能装点游人?一打听才知,花都是景区外的农户采摘的,而芍药谷景区是严格禁采。这样既保留了景区的观赏之美,又满足了游人的购买欲望,增加了芍药种植的旅游附加值。
“一束花5至10元,一亩地平均能采摘200束左右”。一位正在路边卖花的大婶说道,她家虽然不在核心景区,但今年卖花的收入就有3000多元。
位于核心景区石垭子村的村民更是受益匪浅,村民们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不乱采一朵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景区的美景。随着盛花期的来临,各地游客纷至踏来,经过镇上的统一培训和卫生管理,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或在自家门口摆起了便民小摊。一家开农家乐的村民,还特别请来了曾经在北京餐馆做大厨的师傅,专门推出了稻草肉、芍花汤等特色“芍乡菜”,生意十分红火。
如今,集凤正因芍药谷的整体推进,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的芍药休闲旅游新局面,让芍药产业魅力无穷。
人说牡丹是“花中之王”,芍药为“花中之后”。而寄托离别与“邀约”之情的“花后”芍药,更因其朴实大气,又兼具药用而深得人们喜爱。因天气偏暖的原因,今年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的芍药比往年提前半个月绚丽绽放,自4月18日在该镇举办中国芍药之乡首届旅游赏花节以来,迎着芳香扑鼻的芍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如织,冲着一份特别的喜爱,人们徜徉于芍药谷景区的万亩花海,尽情享受着“人间四月芬芳尽,集凤芍药始盛开”的喜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丹清脆的鸟鸣声叫醒了躺在青翠山林中的小山村,经过前一夜雨水的滋润,晨曦初露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勤劳的村民早早起身,袅袅的炊烟预示着忙碌的一天又拉开了序幕。5月9日,中江县集凤镇石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