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农业硕果累累
绵竹市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丰收。石农 摄
本报记者 江爽
农业关乎民生国脉,地位自然举足轻重。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百业兴。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农业工作,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强科技兴农,积极开展产业化经营,依靠农业专家和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多方开拓对外交流合作的途径,以工业经济发达、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为依托,跳出农业抓农业,以抓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德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之路。
夯实基础 粮食总产九连增
“5·12”特大地震给全市农业生产造成了惨重损失,农田损毁、部分渠道中断,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对此,各级各部门发动群众亲帮亲、邻帮邻、党员干部帮群众、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全市2008年粮食总产达195万吨,同比增加286吨。中江县更是被省农业厅推荐到农业部作为全国粮食丰收标兵县。
201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意见》,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围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各类高产优质品种和新型适用技术。
用一组数据说话:全市共建设部、省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71个,其中:水稻28个、小麦29个、玉米2个、油菜12个;实施整县推进高产创建2个(广汉市、绵竹市)、整乡推进高产创建2个(旌阳区黄许镇、绵竹市新市镇)。经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分8次对43个万亩示范片进行实地测产验收,确认全市粮油高产创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其中:广汉市整县推进的杂交中稻高产创建项目13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5.9 公斤,创造了全省十万亩以上整体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罗江县单块油菜亩产271.5公斤,第三次创造全省油菜单产新纪录;中江县旱地“双二五”机械条播麦亩产435.1公斤,再次创造德阳旱地套作小麦亩产新纪录。
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有力带动下,2012年全市粮食单产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总产喜获“九连增”。
灾后重建 打造观光休闲农业
远离现代都市的喧嚣与紧张,回归原生态,这日渐成为都市人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德阳市绵竹、什邡“5·12”地震极重灾区结合农房重建,积极打造观光休闲农业。以绵竹为例,绵竹以生态乡村旅游、健身康体和休闲避暑而著称,幅员面积120余平方公里的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的不同季节的旅游品牌。
在此基础上,绵竹市将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旅游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整合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两个4A级景区为牵引、交通网络为联系、文化内涵为骨干的全市旅游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年画村景区新打造水上娱乐项目,增强了对客流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资了3000余万元打造“四季花田”项目;汉旺地震遗址成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开展感恩教育重要场所;温泉自驾车营地已经投入使用;加大沿山综合开发投入,乡村旅游面貌焕然一新;星级农家乐、城区星级酒店建设顺利推进,全市旅游内涵及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提升质量 大打德阳地理品牌
2011年11月,从德阳市第四届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传出喜讯,国家工商总局对德阳西芹、莴笋、蒜苔、早熟梨、西瓜、黄背木耳、蘑菇等十大经作产品统一进行了“德阳”牌地理商标注册申报通过,并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种类注册了“蜀道”牌商标,德阳市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区域内农产品统一品牌化包装和营销的城市。这为德阳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提升德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德阳市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打造德阳名优农产品品牌。至2012年,全市已发展壮大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个,获市政府授牌的农业“一村一品”专业乡村达105个。
此外,德阳市成功在重庆、成都等地召开农产品推荐会,在北京举办什邡农产品展销会,以及多次举办德阳农业博览会和四川德阳——青海西宁农产品合作洽谈会,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110余家企业150余个产品获得省西博会和市农博会名优农产品称号;“罗江贵妃枣”获得农业部地理认证,“中江丹参”、“中江白芍”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征)5月22日下午,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赴中江县,调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副市长何明俊参加调研。在“中国芍药之乡”核心区、中江白芍GAP认证试验基地村——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任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