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危难中崛起德阳奇迹

德阳日报 2013-05-12 02:49 大字

(上接第一版)

从2008-2013,新农村美景如画

这些天,广汉市金鱼镇白鹤村的钟世安忙得不可开交。村里建新居,钟世安当上了工程的“土监理”,“很多村民的房子在‘5·12’地震后都不同程度开裂成为危房,是该重新修了。”

金鱼镇“白鹤上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启动以来,对村里100户村民的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这只是开始,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的现代化新农村。

推进城乡兼容,农村是一个“短板”,如何变“短”为“长”?德阳找准突破口——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和示范片。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农民高度认同,且已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意义深远。

于是,绵竹年画村、玄郎村,什邡马祖村、红豆村等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示范新村让人眼前一亮;农村新型社区试水成功,2585个新村聚居点入住人口近23万,农村居住形态初步实现从“分散院落式”向“组团集中式”转变。

产村相融,连片推进。德阳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及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4+1”重点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成果。

全省第一轮10个整体推进县德阳市占3席(绵竹、什邡、罗江),有1个省级示范片(中江县仓山省级示范片),1个市级示范片(旌阳区旌西示范片)及广汉市县级示范片。2012年示范片内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399-10227元,同比增长16%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广汉市、旌阳区已顺利进入全省第二轮整体推进县行列。

新的目标也已确定:2013年,新建成新村聚居点180个,新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5个。2015年建成50万亩“千斤粮万元钱”和20万亩“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将走上一条别样的幸福之路。

从2008-2013,新设施日新月异

统筹发展,基础先行。震后的德阳,迫切地需要提升发展承载能力,而设施建设首当其冲。

“这条路是村民出行、生产、外出的必经之路,以前坑坑洼洼,如今修上了水泥路,不仅出行方便了,也变成了大家的致富路。”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2组的姜壁华大爷对路的记忆很深刻,“以前打谷子,都是靠人背下来,现在打谷机直接开到田边,省了好多事。”

“5·12”特大地震致使德阳城乡设施严重损毁,道路、桥梁、水利,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无不与可持续发展环环紧扣。

灾后重建攻坚,德阳大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热潮涌动——

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原则,全面加快交通、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绵茂公路、旌江和天星快速干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过境段、成绵乐城际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稳步推进,成德组合型交通枢纽和市域内“半小时经济圈”正加快构建,“融入成都,贯通东西,覆盖全域,支撑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八角水库、华强沟水库、石泉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如火如荼,沱江干流德阳段(包括清平段)堤防工程、涪江干流德阳段(凯江)堤防项目等一大批项目挤进全国、全省水利项目规划盘子;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正加快建设。

如今的灾区,在城市,一座座立交桥、人行天桥、下穿隧道上天入地;在农村,通乡、通村水泥路蜿蜒到家门……

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从2008-2013,新产业势如破竹

2012年2月,投资62亿元的博力迅大容量棱柱形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产品主攻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新能源发电接入控制系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生产。

此前,同是生产储能产品的黄铭锂动力材料公司3000吨纳米磷酸铁锂材料产业化项目已点火于广汉经济开发区。

不只是新能源产业。在德阳,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和磷矿产业等产业链正在聚集,多个产业集群并行发展,正快速刷新德阳工业的面貌。

“再造一个产业德阳”!德阳有底气,更有干劲——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着力构建更具实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植贯穿于德阳灾后重建的始终。随着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迅猛突进,新的千亿产业集群聚沙成塔、蓄势待发,德阳清晰地勾勒出产业发展的路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做强重大装备、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并力争早日将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千亿园区”。

在德阳,随着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乘势而上,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步构建起来,为德阳的跨越发展撑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入园规模以上企业达616户,一批带动性强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园区,为全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从2008-2013,新文化光彩四溢

2011年1月17日,德阳市首届文学艺术奖、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届“三星堆文艺奖”颁奖大会隆重举行。一鸣惊人的杂技剧《飞翔》、跳红全国的舞蹈《姑娘》,让人领略到德阳文艺焕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2012年1月1日-2月9日,阔别9年的德阳灯会闪耀东山,重现“光影传奇”的辉煌。

2012年6月19日,波光粼粼的旌湖时隔20年后再现龙舟竞渡的景象,重新唤醒了德阳人关于龙舟文化的记忆。

……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灾后的德阳,重建的不仅是物质家园,更是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三星堆遗址、九顶山风景区、德阳孔庙、白马关三国古驿道等文化旅游引人入胜;“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印刷复制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和谐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画卷美轮美奂。

5年来,“文化德阳”内容不断丰富,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市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7个,全国全省文化先进县(模范县)4个;每年举办各类展演活动200余场,送文化下乡300余次;全市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达1097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0亿元。

从2008-2013,新生活幸福安康

返乡创业大学生彭勇很幸福,30岁的他,在旌阳区扬嘉镇租地创办三合园艺公司。创业的历程尽管很累很苦,但为了梦想,彭勇认为一切付出都值得。

旌阳区黄许镇廉租房小区住户燕和平很幸福。“终于住上了楼房,房子虽然不大,只有50多平方米,但够用了,而且租金便宜,一年才400多元。现在家里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德阳市淮河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罗雨洁很幸福。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她享受着和城里的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罗雨洁幸福地憧憬着美好未来。

……

地震震碎了山河,却震不碎德阳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

民生为重。让灾区群众“走向新生活”的执政信念具象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到促进就业再就业;从开展再生育服务,到关爱困难群众;从窗明几净的新校园,到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医院。5年来,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实施民生工程,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一个举措就是一个希望,一个项目就是一座丰碑。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163人;资助中职学校学生27817人,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5549人;扶持农村贫困人口5.0602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人群达133.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达到53.38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10453套……“我们的新生活很幸福。”灾区人民异口同声!

这是化危为机的5年。5年前特大地震重创德阳,5年后,经历了灾后重建和跳起摸高的德阳,铸造出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城乡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呈现出历史性跨越。

这是气概豪迈的5年。与史所罕见的自然灾害抗争,我们谱写了浴火重生的壮丽篇章,我们凝聚起勇于面对和战胜一切苦难,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

此刻,我们穿越灾难,拥抱未来。我们大声地宣告:灾后新生的德阳更加美丽!

新闻推荐

余江:忙碌救援的省劳模

4月24日晚,大雨突至。宝兴县灵官镇,帐篷医院尤其肃静紧张。突然,帐篷医院来了一位患阑尾炎的女患者,经检查后,决定转到雅安市中医院进行手术。没有丝毫犹豫,救援队一名医生立即带领另外两名队友,冒雨护...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