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张宏平阳光倾泻在巴蜀大地暖意涌动心间这是
□本报评论员 张宏平
阳光倾泻在巴蜀大地,暖意涌动心间——这是2012年10月31日的下午,金秋,收获季节的一个短章。
收获的季节总是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您幸福吗?
13亿人会有13亿种不同的答案——
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中江县太安镇小学生蒋浩来说,顶着“新农合”惠民政策的阳光,走在上学路上,就是幸福;对卖过猪肉、开过麻将馆的成都市锦江区下岗职工赖国平来说,有机会当上一名治安巡逻员,也是幸福;借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东风,红原县瓦切乡德香村的村民班玛扎生一家过上与袓辈们不同的生活,“帐篷变别墅,一步跨千年”,幸福来得真快……
一个个普通人享受平凡幸福的背后,是时间的尺度,也是持续不断的“民生效应”折射。
回首四川五年走过的“民生路”,省委、省政府累计高达4000多亿元的“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工程,化作一张张笑脸、一句句掏心窝的感叹,点点滴滴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无数个蒋浩、文银枝、赖国平,和我们一道走过风雨,撞上“幸福来敲门”的惊喜,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甚或命运,因此改头换面。
此时此刻的回望,令我们更加体悟“民生优先”的真谛。大灾之年,“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抗震救灾创造伟大奇迹;金融危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民生”;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新增财力,绝大部分用于民生保障;建设民生政府,成为各级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坐标……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不仅推动百姓幸福指数快速攀升,也建构起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之堤。
此时此刻的回望,令我们更加惊叹“民生至上”的伟力。水、电、气、住房、道路等基本民生,上学、就业、看病等热点民生,其实并不迷离,就看是不是抓得掷地有声、步步凿凿。民生至上是否落到实处,也并不取决于文件报告中统计数字的攀升,更不以GDP论成败,而是取决于民生改善是否真指百姓所需、所愿。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党委政府“民生至上”的带动下,所有部门和行业、每个市州和县市都行动起来,抓实抓细,不仅完成统一规划的“规定动作”,还创出很多“自选动作”,让百姓“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此时此刻的回望,令我们更加领略“民生洼地”的魅力。民生的洼地就是民意的高地,民意的高地就是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用力着力之地,这是执政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十项民生工程”的每一项投入,直指群众所急所盼,关注民生,回应民意,赢得民心。沿着这条道路集聚的五年民生建设之力,入手、入脑、入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聚9000万四川各族群众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而努力。
时间呈现结果,却让我们细细品味过程。经历了大灾大难的四川,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奇迹的背后始终闪烁着“以人为本”的荣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生没有终点,把民生政绩写在大地上,烙在百姓心中,方能经得起历史的最终检验和评判。
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沐浴着金秋的灿烂阳光,我们再度牵手相逢于“十项民生工程”编织的温暖里,感由心生——
阳光下,让我们向着幸福出发!
新闻推荐
送法下乡市司法局领导带头在帮扶村换位体验参加劳动本报记者俞阳文/图近年来,德阳市司法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司法为民的宗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