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火清我对四川日报有着无尽的感恩之情多年来每当我路
□游火清
我对四川日报有着无尽的感恩之情。40多年来,每当我路过红星路二段70号四川日报社的时候,许多美好回忆就会涌上心头。
1968年3月,我参军来到成都,1969年9月我从驻地峨眉电影制片厂到川报投稿,不久川报就刊登了我的文章。这引起了我们团领导和连队领导的关注,一年后我被提拔为排长,后来又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是川报改变了我的命运。
1984年我转业到地方后,也是从事宣传和新闻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1990年10月我随四川省供销社到三台、蓬安等地调查柑橘产销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乱设关卡、乱收费,我就写了一篇《桔乡喜忧录》,喜的是柑橘丰收,忧的是关卡多、收费多,影响果农收入,影响供销社收购。此稿在《四川日报》内部情况通报上刊用,引起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此后省政府发出了减免柑橘收购有关税费的通知。
在这次行程中,我们来到渠县,发现这个县供销社“小秋收”搞得十分好,我就向川报投了一篇稿件。原稿的主标题是 《“小秋收”是个宝 农民增收离不了》,副标题是《渠县供销社积极开展 “小秋收”收购工作》。1990年11月18日,川报以头版头条刊出我这篇稿件,并配发了编者按,标题作了精心修改:主标题变为《下乡一担货 回来一挑宝》,副标题是《渠县供销社积极开展“小秋收”活动,两个月为农民增收67万元》——见报的标题比原标题精练、可读性更强。我感叹川报老师真是费了心血啊,使我从中学到了制作标题的技巧。这篇稿件被川报评为好新闻一等奖。
转业后,我买了照相机,开始学习新闻摄影,向川报投了不少稿。由于技巧不够等问题,绝大部分没有采用,但我没有灰心,而是向川报摄影部的老师请教,他们都耐心为我讲解构图、取景等技巧。
有了大家的指点,我的新闻摄影技术不断提高。1995年9月,我在中江县广福镇看到供销社正在收购棉花,我当场抓拍到一名老农手捧雪白的棉花,激动地对供销社主任说你看这棉花多好的场景,然后又来到排队交售棉花的现场,取中景表现一担担雪白的棉花、两边棉农的喜悦表情。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很好,9月13日照片被川报刊用。
回首往事,我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川报的帮助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佳)2014年,四川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正在建立。这是记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