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文志古店一块风水宝地它地处龙泉山脉的南端与德阳广

德阳日报 2012-09-07 03:28 大字

□陈文志

古店,一块风水宝地,它地处龙泉山脉的南端,与德阳、广汉、金堂三市县交界。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向西三十里出山,便是富饶的成都平原,其余三面,群山连绵,通达川东川北。据考证,盛唐时,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传说,到晚唐五代,地方军阀纷纷起兵,老百姓深受兵戈之苦。为了躲避兵灾,当时汉州府(即现广汉市)一郑姓富商,携家族一百多口到此,见这里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有一块方圆有十多里的小平坎,俨然一块小盆地。家族便在此安顿下来。这郑员外心地善良,他抛金送银,广结人心,开拓荒地,广买田产,大修住宅,几年间,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商品交易的集镇。他让刀耕火种的山人和游走乡下的货郎及引车卖浆者等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来这里安居,租给他们房屋、田地。一位秀才在郑家作客,乘势提笔,写下了“郑兴场”三个大字,从此传扬开来,这里便叫做着“郑兴场”了。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郑兴场变成了一个方圆百里的大集镇。到了北宋仁宗帝年间,天下较为太平。仁宗帝下令,在全国广修官道。从郑兴场西达汉洲,东连中江、三台的官道就修成了一条能过马车的石板路。官道上五里一亭,十里一铺。亭中夏天有人卖茶水,冬天有人卖小吃。十里一铺,专供在路上行走的客商夜宿。官道的修建,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商贩。当时的商业曾短暂的繁荣过。郑兴场成了盐亭、三台、中江境内的山货、药材等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时任中江县的彭县令,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他也是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好官,中江挂面的起源,就是这位县令在见到炖煮羊头时受到启发而首创的。彭县令曾数度青衣小帽,下乡私访,考查各地的风土人情,当他走到郑兴场,见此地如此繁华,便以云游客商的身份,对郑兴场的地方官说,你这郑兴场,虽是古镇,却是店铺林立,真是一块人间福地啊!你把此地治理得这般井井有条,真是难得。“地方官不久便知道夸他治理有方的客商是本县的县令,不由得受宠若惊,遂亲自上门,奉请墨宝,彭县令性情所致,又以公职身份驾临郑兴场。地方官就大大的受宠若惊了,而当时,郑兴场的开山家族,因历史的原因,早已破落。

为巴结彭县令,地方官大胆提出更改地名。他提出用彭县令赞扬本地风土人情话语中的“古”字和“店”字为本地地名,据传说,古店的地名由此而来。彭县令即兴挥笔,在古店上场与下场的两大岩石上,分别写下:

东接云天,西还六海。后人将这八个大字刻在了石岩上,彭县令也因此而扬名千古。遗憾的是,这八个大字在初修中广公路时损毁。

从此,郑兴场易名为古店,沿用至今。

明末清初是,古店遭遇了兵灾。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为抗击清兵退守古店山区,几乎让蜀中的男丁都上了前阵,但是,这并未挡住清兵的进攻。战乱中,古店遭火烧一天一夜,这个连结成都平原的商业重镇,就这样毁于战火。后来,在清朝全盛时期,由于古店的特殊地理位置,古店又扮演着商品集散地的重要角色。

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古店又兴旺起来了。基础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一批清代的典型建筑物拔地而起,形成了古店一里三座庙,三步一拱桥的壮美格局。一九一五年,又有邓姓富户,在古店广买房产,重修街面,把古店的街面全用光滑的石板铺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古店集镇的面貌,在这方圆百里,是最值得骄傲的了。

而今,古店早已抖去了历史的尘土,踏上了崭新的路途。明天,古店定将再现昔日的繁华。

新闻推荐

第一届德阳市道德模范 和2012年“德阳好人” 公示

为进一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动员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建设文明德阳,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作出贡献,德阳市开展了第一届德阳市道德模范和2012...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