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老爱亲 家庭和美 ——德阳市“四川省优秀母亲、孝女孝子孝媳孝婿”先进事迹

德阳日报 2012-05-14 03:48 大字

编者按:

为不断推进妇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市妇联在5月13日国际母亲节前夕,开展了“关爱母亲·创健康和谐家庭”母亲节主题活动,推荐评选了一批“优秀母亲”、“孝女孝媳”。其中,有5位母亲、4位孝女孝子孝媳荣获“四川省优秀母亲、孝女孝子孝媳孝婿”荣誉称号。5月11日,省妇联对其进行了表彰,本报将这批先进个人的感人事迹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德阳市“四川省优秀母亲”感人事迹

谢小兰

人物简介:

谢小兰,54岁,家住旌阳区泰山南路。作为一名母亲,她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30年来,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将自己患脑瘫的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硬地滚球运动员,屡次在全国、全省比赛中摘金夺银。

“脑瘫,将来生活恐怕不能自理。”30年前,谢小兰的儿子陈刚遭遇一场大病后,专家对其的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谢小兰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当即瘫坐在地上。

街坊邻居好心劝她:“你才24岁,趁还年轻,再生一个嘛。”谢小兰没有为之心动。但每当看到儿子陈刚上肢扭转,不能用手玩玩具,走路只能靠墙小步挪动时,她的眼泪就直往下掉。

“一定要让儿子好好活下去!”母爱,给了谢小兰巨大的力量。谢小兰白天下地开拖拉机,晚上把儿子安排好后,还得打衣服挣钱。儿子2岁多时,谢小兰把儿子带到丈夫参军的西藏治疗。为让儿子站起来,谢小兰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陪儿子做了多少次针灸和按摩。屋漏偏逢连夜雨,1990年,陈刚的父亲转业回到德阳因公去世,留下孤儿寡母。望着残疾的儿子,谢小兰强忍悲痛,决心坚强地支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1995年,谢小兰带陈刚去医院做了脑手术。开刀后,陈刚浑身疼痛不已,想要放弃。谢小兰苦口婆心地鼓励已17岁的儿子坚强些。每天,她要把儿子背去医院打针、输液、做针灸,然后背回家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谢小兰的悉心照料下,陈刚的腿部肌肉和力量慢慢恢复,从手脚不能动弹到能学着自己吃饭。一点小小进步,她为儿子作了近10年的努力。

“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中,我获得了自信,我不想就这样度过短暂的一生,我要自立自强。”陈刚用模糊不清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陈刚生活不能自理,却喜欢学习。只有初中文化的谢小兰就从别的孩子那里借来旧课本,手把手教陈刚学习小学语文和数学。陈刚脑子灵活,记忆力好,拼音、文字和加减乘除都学得挺快,而且特别喜欢文学。

1998年,谢小兰下岗,母子俩的生活举步维艰,但谢小兰一直都未放弃对陈刚的教育。在舅舅等亲戚的资助下,陈刚有了一台新电脑。4年多时间,陈刚用左手食指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近5万字的纪实作品——《绝世好父母》。

陈刚说自己能好好地活到现在,是母亲的坚韧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在省运动馆参加训练,母亲一直陪着他,为他加油、打气。训练很辛苦,陈刚的身体磨出了血、痛得泪眼模糊依然坚持。最终,陈刚成为一名国家硬地滚球队运动员。

硬地滚球是一项适合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运动。比赛时运动员须坐在轮椅上进行投球,得分以投出的球距目标球的距离计算,累积分最高者获胜。在省第六届残运会上,作为德阳代表团硬地滚球队的队长,陈刚带领全体队员在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他自己也勇夺个人第一名。2007年5月15日,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陈刚不负重望,夺得了硬地滚球BC3级双人赛、个人赛两枚金牌。

李蓉

人物简介:

李蓉,女,中共党员,44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在罗江中学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年来,除了出色地完成学校的工作外,她还采取多种方法,悉心教育好女儿,使女儿成为一名富有爱心、尊老爱幼、成绩优异的学生,今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好学生”。

李蓉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她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孩子不识字时就给孩子读图画书,讲故事;孩子识得部分字时就让孩子看了书后讲给家人听,并常给予表扬鼓励。作为母亲也常给孩子作榜样,坚持每天在家看书。在教育孩子时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女儿处于青春期时,父母说什么她都反着来,那时正好是四川发生大地震时期,夫妻两人又都是高三班主任,大多时间要照顾学生。当时余震不断,处在危险时期,女儿却趁父母不注意常跑回六楼的家中玩。李蓉十分着急,有时甚至急得哭,但她明白,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她就挤时间对女儿谈此段时间回家的危险,谈妈妈对女儿的担忧。女儿当时只是听着,没有多少反应,后来有时还是要跑回去。她就又利用“六一”节,给女儿买了一个平时喜欢吃的小蛋糕,并满含深情地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出对女儿的爱。她把这两样东西放在女儿当时地震期间临时住的床头上。午饭后,女儿看见了,读了信,流了泪。她看见了,也没和女儿说什么,她给女儿思考的时间,让女儿自己想明白。事实证明她的这种做法很好,让女儿度过了青春期,女儿改变了很多,也不乱跑了,有事也要和她说了。她就常在假期带孩子出去玩,亲近大自然,也借这种宽松的环境与孩子像朋友一样聊天。

在她的关心和教导下,女儿健康成长,尊敬老人,热爱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现为罗江中学高三学生,成绩经常是全校第一,因其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今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好学生”。

罗巧丽

人物简介:

罗巧丽,女,现年35岁,中江县辑庆镇中兴村2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除了协助丈夫打理好养殖场外,还言传身教,让子女成为孝敬老人、热爱学习的孩子,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2010年,罗巧丽与丈夫开办了养鸡场,年存栏一万只。勤劳俭朴的她不仅努力当好丈夫的帮手,把养殖场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悉心照顾好子女和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

她有两个子女,女儿10岁,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因一次意外导致肢残。小儿子今年才4岁。虽然平时她很忙,但她尽可能挤出时间陪子女,对他们言传身教,倾尽心血。

她的婆婆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要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为家人准备三餐。虽然事情很繁琐,但她从来不抱怨。在她的操持下,婆婆的病大有好转。婆婆逢人便说自己这辈子命好,遇上这么一位孝顺的儿媳妇,任劳任怨。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也很有孝心,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照顾奶奶,这让罗巧丽特别欣慰,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罗巧丽还是一位热心人,平时看到邻里之间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大家有什么误会也愿意请她来调解。她孝敬老人,夫妻恩爱,关爱子女,大家平时提起她,都竖起大拇指夸赞。

张述蓉

人物简介:

张述蓉,现住绵竹市武都镇。为了教会自己近乎失聪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她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让更多失聪的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样表达和沟通,她办起了聋儿培训班。

在儿子一岁零四个月的时候,张述蓉发现其对声音来源没有任何反应,张述蓉一家子急了,带上孩子去了省城的华西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因为治病打针用药过度而造成听力损伤,右耳听力损伤达到120,即完全失聪,左耳听力损伤达90左右。她和丈夫询问医生,翻阅能够找到的有关新生儿听力损伤的资料。他们欣喜地发现,有专家说,三岁以前失聪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完全失去听力,只要孩子得到听力训练,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恢复听力,做一个正常的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长大以后就是一个聋哑人。张述蓉开始了边学习边探索的一对一式的语言培训,张述蓉的努力,家人的支持,让她的儿子现在已经像正常的同龄孩子一样在绵竹市南轩中学读高二了,而且在学校表现得比许多同龄的孩子还要懂事、优秀。

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能够像普通人一样交流学习,张述蓉是欣慰的,但是看到别的孩子因为先天性听力损伤,错过了一到三岁的语言培训黄金期,长大了只能比手语,张述蓉无比的心痛与心酸。张述容决定建立一个聋儿班。2005年10月15日,述蓉语训班迎来了第一个弱听的孩子,经过两年的努力,有两名孩子经过培训能简单地进行语言交流,到普通班继续学习。后来因为地震中断了培训,但是张述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马上又重新接收了一批孩子,到现在班上已经有来自全市各县(市、区)共9名孩子。因为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张述蓉的姐姐也加入了进来。一些孩子因家处农村交不起每月1800元的学费、生活费,为了让这些贫困孩子不致丧失培训时机,她只收600元费用。现在,已有4个孩子可以离开培训班,跟普通的小朋友一样进幼儿园了。

谈起今后的打算和希望,张述蓉说,希望能有机会到外面学习、深造。因为她和姐姐现在都只能用四川话教孩子。当然,如果以后有条件了,也希望能请大学生来教孩子,让更多失聪的孩子能与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学习。

邹宗凤

人物简介:

邹宗凤,中共党员,现任四川蓝剑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她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善良正直,茁壮成长;她用真情关爱孝敬老人,使老人幸福安康,家庭温馨和睦,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邹宗凤喜欢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做不好,她再去引导,对孩子从来不事事包办。

对孩子的鼓励教育法也很重要。儿子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都是欣喜的,邹宗凤喜欢把这种欣喜告诉孩子,对他加以鼓励,这样大大增强孩子的信心。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中,不断取得进步。

“让孩子把你当作是‘自己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常想,我是他的母亲,那是我们之间天生的血缘关系,我也要做他的朋友,那则是我们之间后天培养起来的感情。”邹宗凤是一位民主的母亲,她与儿子做朋友,让孩子从心底敬佩、接纳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邹宗凤教子有方,使得儿子在性格和品质上,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走得有滋有味,儿子的成功就是对她最大的回报与安慰。儿子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又留学英国莱斯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成都东软学院。

在父母面前也好,在公婆面前也好,邹宗凤始终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乖女儿。工作再忙,她总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和90多岁的爷爷。曾经,她为婆婆洗澡搓背;曾经,公公卧床三年,她耐心地为老人端茶送水、洗手洗脚、修剪指甲。

今年,当她的母亲被查出肝癌晚期时,她强忍着伤心,想方设法让母亲开心,她甚至还亲手做了一张假病历去安慰母亲。再忙再累,她都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守在母亲的病榻前,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邹宗凤除了孝顺自己的父母,每年都不忘为偏僻地区的贫困母亲捐款捐物。

邹宗凤始终不忘弘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和捐资助学。她资助禾丰镇贫困生荣小莲完成了高中三年学业,考入大学后还是一如继往地资助她;她资助隐丰镇辍学后的贫困生陈雯重返校园,完成了学业……“5·12”大地震发生后,邹宗凤个人向灾区捐献矿泉水1万瓶;2009年什邡成立慈善会,邹宗凤个人捐款1万元。

德阳市“四川省孝女孝子孝媳孝婿”感人事迹

廖成菊

人物简介

廖成菊,女,56岁。1980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从旌阳区孝感镇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嫁到孝泉镇孝泉村家境贫寒的袁天云家。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病重的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袁天云身世坎坷,家庭贫困,7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家里有年迈八旬、体弱多病的奶奶,还有一个半身瘫痪的幺爸袁正友。廖成菊嫁来的第二天,家里就无米下锅。袁天云在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拼命挣钱,廖成菊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外,还要料理家务,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没有自理能力的幺爸。不久,体弱多病的奶奶留下一屁股债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奶奶流着泪说:“我死了,不知我儿正友还能活多久?”孙媳廖成菊跪在床前对奶奶说:“奶奶,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幺爸的。”

幺爸袁正友先天性残疾,行走不得,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能自理。为了既能干农活,又能做家务事,还要照顾好幺爸,廖成菊每天出门前,总是将幺爸所需的东西放在他身边。回家时,第一件事就是帮幺爸换下脏衣服,倒掉幺爸拉的屎尿,烧好热水给幺爸擦洗身子,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响,这时才猛然想起还在屎尿里滚爬的儿子,还等待自己去喂饲的鸡鸭……一次,廖成菊患重感冒,发着高烧,四肢无力,恰恰这时幺爸的胃病又犯了,廖成菊顾不上自己的病,拖着虚弱的身子到镇上请来医生,为幺爸看病。送走了医生,她又赶紧去抓药、煎药,喂幺爸服下。哪知吃了药,幺爸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疼得更厉害了。廖成菊又到镇上去请医生,整整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幺爸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廖成菊这才把心放下。在廖成菊的精心护理下,过了10多天,幺爸的胃病痊愈了,可是廖成菊却病倒了。春去秋来,至今,廖成菊服侍瘫痪的幺爸已经30多个年头了。

在廖成菊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两个儿子也十分懂得孝道。她的大儿子现在北京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但经常打电话回来,令她感到欣慰。小儿子今年刚参加工作,每天下班回来会帮母亲分担农活,还会主动照顾幺爷爷袁正友。看着这一切,廖成菊感到无比幸福。

陈锡蓉

人物简介:

陈锡蓉,52岁,中江县富兴镇柳林沟村一组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呵护着年迈的母亲、聋哑的儿子、患肺癌的丈夫,无微不至,无怨无悔。

陈锡蓉有四个姐妹,从小家境贫寒。看着三个姐姐长大了,先后都出了嫁,她就想,她也快到出嫁的年龄了,如果她和妹妹都出嫁了,谁来照顾这个家?谁来照顾她们操劳了一生、渐渐年迈的父母?经过一番思考,她毅然决定留下,招婿上门,侍奉双亲。1981年,陈锡蓉终于找到了如意郎君入赘她家,两夫妻相亲相爱,生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丈夫是村上的民办教师,星期天回家帮她干农活,一家人其乐融融。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的儿子不幸生病了,到医院医治了十多天后,变成了聋哑人。陈锡蓉年迈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孙儿成了聋哑人,悲苦难忍,一病卧床不起,整整三年,陈锡蓉每天不管多苦多累都为父亲喂饭端水,倒屎倒尿,还定时用毛巾给他擦身,冬天抱他出去晒太阳,全身心地守护在父亲身旁,但还是没能留住父亲的生命,2007年父亲去逝。

2008年“5.12”大地震又将她家本就破破烂烂的房屋震垮了,夫妇俩几乎绝望。县、乡、村组织干部、村民们为她家捐款、捐物,灾后重建给她家盖上了新房。谁料,2009年丈夫患了肺癌,且是晚期,不久便撒手人寰。

父亲和丈夫先后去世,让这个家负债累累。面对生活的重压,陈锡蓉变得更加坚强。她擦干眼泪,面对母亲和聋哑儿子无助的眼神,她坚定地对他们说:“妈妈、儿子,这个家垮不了,我会一辈子照顾你们的。” 陈锡蓉每天替母亲洗脸、洗手后,搀扶母亲出去散步。但随着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老人经常出现头晕症状。听说天麻能治头晕,她就节衣缩食,把天麻常备在家中。每天早上用天麻给母亲蒸蛋。为了不让母亲闷着,在干农活的时候,她也让老人坐在自己的身边。在闲暇的时候,乐观的陈锡蓉像逗小孩一般逗母亲开心,跟母亲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尹邦文

人物简介

尹邦文,男,现年48岁,德阳旌东街道乐安社区转非居民,常年与妻子打零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辛,但父母生病导致半身不遂后,他仍尽心尽力照顾,从“护理门外汉”成为“专业护理”人员。

1999年4月,尹邦文的父亲因突患脑梗塞半身不遂,经住院治疗后生活仍然不能自理,作为老人儿子的他便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护理父亲的责任。

父亲生病后,长期需要药物维系,每月几百元的药费早就把家里的积蓄用光了,特别是2006年到2009年期间,他母亲也生病住院不能自理,他既要照顾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的父母,还要四处去工作,每天工作再苦再累,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老人床前嘘寒问暖,端水送药;坚持每天给老人擦身体、勤换衣,晚上为老人泡洗热水脚,按摩手脚,保证老人血脉通畅;父亲吃饭需要人喂,一喂就是几十分钟,而他不管再饿,总是耐心喂饱了父亲,自己才吃饭;父亲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家里臭气熏天,他也毫无怨言,从不嫌脏嫌臭。有时一天忙下来,他腰都直不起来了,但晚上不管多晚,他总是等老人睡着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休息。夜间每隔三四个小时就起床看望老人,照顾老人服药、解手、更换尿垫。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他又得早早起床,为老人清洗收拾,买菜做饭……直到把老人侍候得妥妥当当了,然后才去上班。因老人半身不遂,不能四处走动,更不能下楼和其他人聊天,为消除老人的寂寞,他还特意在空闲时讲有趣的事给老人听,为老人解闷。遇上好天气,他还经常背老人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每个月亲自动手为老人理一次发。多年来,尹邦文始终不厌其烦、体贴入微地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父母亲,赢得了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称赞。

张礼伦

人物简介

张礼伦,现住广汉市雒城镇汉口路社区。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生病在床的老父,让自己瘦弱的肩膀成为父亲晚年生活的依靠,受到亲友、邻居的夸赞。

“老人活着是儿女的福分,老人在世一天,子女就要为老人尽一天孝。”这是孝女张礼伦常说的一句话,而她也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孝敬父母的义务。

张礼伦的父亲已有93岁高龄,长期卧病在床,而张礼伦的爱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两人本来住在学校教工宿舍4楼,为了护理父亲方便,她租了一套底楼住房,和丈夫一起,共同照顾年迈的父亲。

由于张礼伦担任着社区主任的职务,平时工作繁忙,几乎每天要忙9个小时以上,而她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虽然工作繁杂,但张礼伦的孝心却从未中断。

每天只要一有空,张礼伦就伺候在床前,熬小米粥,炖汤;为了父亲冬天不挨冻、夏天不受热,夫妻二人专门买了空调;老人生病躺在床上,生怕老人生褥疮,张礼伦经常帮父亲翻身、勤换被褥。天气好时,张礼伦就推着父亲出去散心、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

有一次,张礼伦因食物中毒拉肚子,不得不到医院输液,这时,父亲突然心脏病发作,也需要住院输液治疗,她就把自己的针药提着,一只手扶着父亲上楼住院。为了照顾父亲,结果她液也没输完,就取了吊针。

她对父亲的精心照料,大家有口皆碑,都称她为大孝女。

新闻推荐

路遇车祸伸援手 检察干警显真情

中江县人民检察院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近日,该院检察干警杨大亮热心营救因车祸受伤的司机,受到社会好评。这天下午1时许,德中路富兴镇路段,...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