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小副业到大产业

德阳晚报 2011-12-06 23:28 大字

农户正在晾晒木耳。

2版

食用菌在中江县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由当初的小副业跃为今天的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朝阳产业。中江县食用菌产业以年均20%左右的增速迅猛发展,食用菌生产规模从2002年的1亿袋发展到如今的3.5亿袋,总产32万吨,实现收入6.7亿元,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欣欣向荣景象。

从小副业到大产业

——中江县大力实施“金桥工程”促菌业飞速发展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食用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中江菌业起步于1976年,当时人们把食用菌生产作为一种小副业对待,生产既无规模,又没有数量,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徘徊状态。1983年底,全县栽培食用菌只有400万袋,总产还不到670吨。

改革开放激起了广大菌业人的发展热情,他们大胆试验摸索,先后成功引进示范黄背木耳、双孢蘑菇、姬菇等一系列新品种,对食用菌生产上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攻关或加以改良,通过金桥引领、政策扶持、大户示范、企业带动、协会推动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到2011年,全县栽培食用菌35013万袋,总产鲜品32037万吨,已实现总收入67238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达到537.05元。

2001年,中江县在发展菌业上大力实施“金桥工程”,促使菌业飞速发展。2004年该县的食用菌建设成为“省级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并荣获“全省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2005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称号。10年间,中江县的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3.84倍,产量增长2.58倍,收入增加4.23倍,全县农民人均食用菌收入增长5.12倍。

在科技与生产力之间搭起桥梁

近年来,中江县先后实施了“黄背木耳集约化高产栽培”、“利用农作物秸秆粉生产黑木耳新技术推广”、“利用木耳菌糠生产姬菇新技术推广”、“菜花菇引种示范”、“茶新菇、榆黄菇推广”、“无公害立体架式生产双孢蘑菇”、“300亩蘑菇新技术栽培推广”、“500万袋姬菇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出口特白平菇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和“食用菌深加工技术引进”等10个金桥工程项目,占项目实施总量的10%左右,累计应用规模3668万袋,实现收入9408万元,创造效益1500万元以上。一系列“金桥工程”项目的实施,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依靠”和“面向”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搭起了桥梁,促进了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

通过金桥工程系列项目的实施,中江县栽培的食用菌品种已逾20个,既有大宗品种如黄背木耳等,更有珍稀品种如杏鲍菇、茶新菇等。从品种引进改良、生产技术革新,到菌糠废料的综合利用,从销售原始产品到销售附加值高的精细加工产品,中江菌业实现了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仅2011年菌业发展情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比较,生产规模扩大87.54倍,收入增长498.06倍,28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7.32%和24.83%。 

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循环发展

食用菌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特点,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市场潜力大、原料(农作物秸秆)来源广泛。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秸秆,桑枝、杂木支条,经过加工,并通过食用菌生产利用与再利用后,或还田以培肥地力,或通过燃气炉、沼气池成为清洁能源,或通过发酵转为饲料,或加工成有机肥料,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循环发展。  

随着金桥工程系列项目实施的推进,中江县现有3.2万户约11万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栽培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达到8240户,栽培5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有313户、10万袋以上生产大户有27户、15万袋以上生产大户有18户;生产规模超过5000万袋以上的乡镇有3个;有食用菌生产专业村16个。此外,中江有大大小小加工企业42个,这些加工营销企业拉动并助推菌业发展壮大, 1-9月加工企业收入达到2.6亿元。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张林

新闻推荐

慰问组走访继光镇新高村

本报讯(罗南记者陈昆)1月10日,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梁晓军到市公安局联系帮扶的中江县继光镇新高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梁晓军一行在继光镇政府会议室与镇村干部及贫困户代表进行了亲切座谈,向困难群...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