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豆腐飘香不怕山路远

德阳晚报 2011-11-03 23:29 大字

2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孔季虹 

通讯员 邓友国

10月27日,逢场天。天刚蒙蒙亮,旌阳区和新镇的场镇上就热闹了起来,商贩们的各种农副产品将集市摆放得满当当,村民们摩肩接踵,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在热闹的市场交易中,有一个豆腐摊点生意特别火爆。“邓豆腐,给我来两斤豆腐。”“好嘞,稍等哈,我给他们装了豆腐就给你装。”

“邓豆腐”本名邓长有,和新镇英雄岭村5组人。说起“邓豆腐”,当地人无所不知,并且大多表示吃过他做的豆腐,“硬是好吃哟,真是豆香浓郁,回味悠长”。到上午9时许,邓长有的8筐豆腐已经销售一空。“今天豆腐卖完了,明天请早哈。”面对来晚了的村民,邓长有表示着歉意,和妻子收拾好物品准备回家。

中江拜师学艺

邓长有今年44岁,平头短发、面色红润,与记者谈话,不时露出腼腆的神情。

邓长有做豆腐,是“半路出家”。那时,邓长有的父亲常年患病,女儿年幼,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顾,邓长有和妻子便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1997年,在二姐的介绍下,邓长有来到中江县向当地有名的豆腐制作人徐师傅学习做豆腐。邓长有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学做豆腐,是因为它是绿色健康食品,高蛋白、低脂肪,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是餐桌上的美味,市场前景很不错。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邓长有起早贪黑一边当小工一边学技术,从如何挑选优质黄豆到如何泡豆、煮豆、滤豆,再到最后的点胆水、压平整,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全套工艺。

学成归来,邓长有开始自己动手制作豆腐,并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叫卖。刚开始做豆腐生意,邓长有的豆腐还没有什么名气,购买的村民并不多。但慢慢地,村民们发现邓长有做的豆腐味道很醇厚,口感嫩滑,于是“回头客”越来越多,邓长有常常是没有走上两个村,两筐豆腐就卖完了。于是,“邓豆腐”的名声也传开了。

改进豆腐工艺

2008年,一场特大地震来袭,看到重灾区的群众家园被毁,医院挤满伤者,身为共产党员的邓长有积极相应镇上的号召,向灾区捐款。看到当时各医院都因为伤者太多,输液用的吊杆不够用,邓长有还特意捐出了几十根竹竿。让邓长有欣慰的是,当时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将自己连续几个月从生活费中积攒下来的100元,也捐献给了灾区:“女儿从小就懂事,在学校每月的生活费只有240元,平时都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到100元,还主动提出要捐给灾区,我这个做父亲的觉得很骄傲。”

在灾后重建中,邓长有注意到,有不少人家在拆除旧房和修建新房中,剩下了很多木料。“现在农村已经不烧柴了,这些木料剩在那里很可惜,但却是制作豆腐的好燃料。”邓长有说,豆腐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用液化气来熬煮,香味不够浓郁,但如果用木材作燃料来熬煮,豆腐中就会有一种天然的豆香。 

邓长有的豆腐改进了工艺后,果然更受大家的欢迎,崴螺山附近的一些农家乐的客人品尝后都赞不绝口,有不少客人专门来吃豆腐,于是“邓豆腐”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游客和餐馆慕名前往购买,并形成了长期的购销关系。

豆腐香飘万家

事实上,制作豆腐很辛苦,邓长有和妻子每天一到天黑就开始忙碌,泡豆、磨豆、熬煮,一直要忙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这些年,我和妻子都习惯了熬通宵,别人睡觉休息的时候,是我们劳累辛苦的时候。为了保证新鲜,早上豆腐一做好,我们就立即运到集贸市场上销售,还要给一些长期客户送货。在市场上摆摊,一个人简直忙不过来,我负责称重、妻子负责收钱,都搞不赢。不过,一般上午9点过我们的豆腐就卖完了,中午回家收拾收拾,下午在家睡觉。”邓长有笑笑说:“我还是5组的组长,镇村领导都很体谅我,组上有什么事情要处理,都是上午来找我,下午尽量不来打扰我,说是要让我好好休息。”

今年上半年,邓长有和妻子偿还了香港提供的2000元扶贫基金无息贷款。“很感谢扶贫基金在我们资金困难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和支持。”邓长有感动地说:“我们会好好发展自己的豆腐事业,让豆腐香飘千万家。”

冬天就要来了,邓长有说,这将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四川人都喜欢吃豆腐乳,而制作豆腐乳的季节就在冬天。要想豆腐乳味道好,需要用好豆腐来做,现在已经有商家在我这里预定豆腐,远的甚至有成都和绵阳的。到时候,我们就会更忙喽。”

新闻推荐

李向志在中江调研时强调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不断开创中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11月17日,市委书记李向志一行前往中江县调研。图为李向志在富兴镇望江村杨万荣农家院里,详细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本报记者程果摄本报讯(记者陈昆实习生周珂宇)11月17日,市委书记李向志到中江展开调...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