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旗飘飘·党旗高扬做先锋 ——全市基层党组织党员“创先争优”综述

德阳晚报 2011-06-14 23:31 大字

“创先争优”为动力,意气风发促发展。 本报记者程果摄于什邡皂角街道农科村□本报记者 文帅

他们是“急先锋”!灾难突发时,他们快速反应,危急时刻,他们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他们是“铁人”!灾后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困难异常突出,矛盾异常凸显,他们超常奋战、顽强拼搏;

群众住得好了,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心系民生,发展产业,壮大经济!

他们团结和带领一班人,充分释放党组织的“堡垒效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有着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信仰——为了人民福祉勇往直前上下求索。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和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各级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解民忧创先进,惠民生争优秀,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尽心竭力造福于民,将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灾救灾、科学重建、灾区发展振兴的最前沿,把抢险救灾、科学重建、灾区发展振兴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重建美好家园勇争先

大灾面前,德阳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真心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成为震不垮的坚强堡垒。抗震救灾进入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全面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上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坚强堡垒作用。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个榜样。在灾后“双抢”工作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共组建党员服务队、助耕队2328支,参与党员达3.3万人,帮助困难群众、受灾严重的群众抢收抢种,恢复生产生活。在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宣传党的灾后重建方针政策,帮助群众制定农房建设规划,帮助解决建筑材料,切实为受灾群众提供有效服务。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房选址和设防标准,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开展农房建设技术培训,加强施工技术指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贷款,按政策及时发放农房建设补助等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什邡市在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下发了“在灾后重建中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轻灾镇对口帮扶重灾镇”等工作通知,及时传达到了全市各级组织。带领群众不等不靠、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每一级组织、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领导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带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信心、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等不靠,共建美好家园。

“5·12”特大地震使金花镇遭受重创,全镇农房倒塌98%,罹难376人,受伤229人,时任金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向军脚趾被砸断,全身多处受伤,3位亲人遇难。他强忍巨大悲痛,在震后第一时间集合幸存的机关人员,召开临时会议,展开了抢险救援。

原绵竹孝德镇党委书记樊晓鹏,高血压病住院期间也没有放下工作;父亲遇难的原什邡市冰川镇党委书记邢光明一直带伤领导全镇抗险和灾后重建;红白镇党委委员雷兴保,机关干部徐正涛,强忍失去亲人之痛,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线。绵竹市土门镇镇长李国栋结合镇村实际,在农村永久性农房建设工作中,在该市率先创造性地成立了“农房建设互助委员会”,依照“自建为主、社会支持、政府援助、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有效地推进了全镇农房建设。重灾乡镇的广大村组干部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农户灾后重建上,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认真把好工程质量关,认真抓好安全管理,使灾后重建质量进度同步推进,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自立自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抓住党员干部这个主心骨,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大批党员干部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引领受灾群众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尽快走出困境。遵道镇棚花村党支部书记朱明俊,率先带领群众走上了灾后重建的致富之路,投入10万元搭建起19间玻钢厂房,开始了竹编生产,同时还解决了80名受灾群众进厂务工。蓥华镇天宝村党支部书记尹华寿,地震中,他的企业和家园损失近100万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体村组干部、广大党员带头重建家园,靠着腿勤、嘴勤,挨家挨户讲政策、作动员、作指导,靠着议事听证、民主决策,让村民坚定了重建的决心、树起了重建的信心。

在抗震救灾中,德阳市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集中体现了听党召唤、对党忠诚的崇高境界;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更加充分展现了党组织、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处处闪耀着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光芒。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生死搏斗中,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因灾遇难、致伤致残的党员干部家属得到安抚,广大党员干部灾后重建的信心得到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赞誉,更为全市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谋发展思远略 为百姓谋福祉

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群众住得好了,怎么才能生活得更好?

“为发展思远略,为百姓谋福祉。”各级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着责任。

“5·12”特大地震,造成旌阳区东湖乡直接经济损失达15.5亿元,灾后重建中,东湖乡党委书记杨晓刚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房重建,更加关注产业振兴。“既要帮助老百姓盖好新房子,又要助推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杨晓刚说。在他的积极运作下,在高槐村聚居点建起了食(药)用菌专家大院,在水库村社区建起了洪国养殖发展公司……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鲜明,引领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广汉三水镇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邹顺明不断开拓视野,开创致富新路,千方百计地带领农户致富,使地处易家河坝的友谊村走上了水产特色养殖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路上的引路人,群众心中的好书记。

地震导致绵竹金花镇产业遭受严重破坏,灾后重建不只是要原地起立,更要实现发展起跳。当农房重建还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身为党委书记的向军就开始谋划产业的振兴发展。向军带领一班人实地调查研究,提前谋划,结合金花地域和资源特点,确立了“做强矿业、做优林业、做精旅游”的发展思路。 通过产业振兴,金花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近7000元。

什邡市师古镇党政办负责人、红豆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波,结合灾后重建,带领村民依托千年古树,发展特色婚庆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在较短时间内,李波及村“两委”一班人将红豆树下的一片旧房改造成湖水悠悠,绿树环绕、翠竹相拥的广场。老百姓也搬进了白墙灰瓦、飞角翘檐极具特色的现代川西民居。去年9月底举行的集体婚礼让红豆村真正走向特色婚庆村落,以“感恩人家”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正在兴起,婚庆旅游产业将带领红豆村人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江县青市乡长安村支部书记彭公长,带领村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创新思路,敢为人先,拓宽渠道为民富,率领群众共同努力,换来了村容村貌的巨变。如今,当你走进长安村,整洁的村道水泥路出现在你眼前,沿途一幢幢漂亮的民房跃入你的眼帘,山坡上的大枣、冬桃、日本沙甜梨、酥黑桃等硕果累累,你会真切感受到长安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使村民进一步了解城乡统筹发展举措,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罗江县白马关镇凤雏村支部书记邓典才带领村“两委”班子与村民谋出路,促发展,大胆探索,使该村在较短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排排造型别致的仿古建筑、一座座新颖独特的农家小院坐落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尽情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是党员就要带头创先争优。”人们看到,不论岗位如何、不管辛劳几多,广大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为民谋福,唱响了一首首动人的争创新曲。

新闻推荐

全市安全饮水 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本报讯(记者曾征)“现在饮水状况咋样?”“现在好了,因水厂的全面恢复重建,管网重新铺设进户,一开水龙头,干净卫生水就流出来!”这是日前记者在中江县回龙镇宝严村采访时,与该村村民的对话。宝严村是遭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