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江五年:内生动力催生后发优势

德阳日报 2011-03-10 05:04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工业强,中江富。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电子机械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壮大

工业,曾经是中江之痛。特别是身处德阳这样一个工业强市,中江的工业过去几乎为零,“有的也是一些传统的、档次低、规模小的食品、轻纺工业。”县长刘应刚回忆说。

“工业强县”。中江这个战略提出伊始,曾遭遇到不少人的怀疑。就是在这样的怀疑声中,中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

“我们强化重点产业和企业培育,依托人力、土地、区位资源优势,完善县城工业集中区管理机制,打造辑庆·兴隆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推进仓山、龙台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中江工业经济起飞的跑道不断拓展、筑牢,变得更加宽阔、坚实。”县委书记杨震说。

“十一五”期间,中江先后引进了台湾涌德电子、世界500强之一的宏发电声、五粮液百味园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辑庆·兴隆工业集中发展区启动建设以来,商家趋之若鹜,短短一年签约规模以上企业170家,过去千方百计到处招商,现在要反复研究来的企业该不该入驻,“这在中江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县委书记杨震说。

怎么看,怎么分析,怎么比较,中江都是德阳农业第一县。中江的农业怎么发展?怎么突破?怎么建设现代农业?

2008年之前,农业始终占中江全县GDP比重最大。中江农业的状况,某种意义上会定下整个德阳农业的基调。

固有的农业大县地位以及历史积淀的农业工作丰富经验,使得中江在新一轮的农业发展中,将目光锁定自身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五年来,中江县坚持走产业联动、互利双赢、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不断完善“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不断提升粮食、生猪、小畜禽、蚕桑、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年间,两次荣获全国粮食先进县标兵称号,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宗文说。2010年,粮食总产84.3万吨,比2005年增长10.5%;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67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7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59家、89个。

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即将到“二三一”,这是中江的梦想,也是中江产业布局调整正在上演的好戏

中江一位朋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的故事。

2007年春节,他准备了500元钱,到中江当时最大一家超市购买年货,在副食品区转来转去也就只买到一些与过年有关的油盐酱醋,但总不能把500元都拿来买柴米油盐吧?故事的背后,是中江没有综合性的商业中心的缺憾。

这一切在慢慢的改变。

美迪药业、阳光盛源等物流配送企业发展壮大,凯源商业广场、爱丁堡特色商业街建成运营,中心商务AB区、物流仓储园区开发建设,中江商品零售服务业不断提升,载体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中江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特别是近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们按照‘发展生产、建立市场、搞活流通\’的思路,全力提升三产水平。2010年,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和县内外专业人士编制了《中江县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继光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和芍药谷景区建设已全面启动。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亿元,是2008年的1.44倍,年均增长20%。”县长刘应刚说。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是中江统筹城乡发展的破颈之需,更是破题之举

山水相依,三江绕城。中江具备建成山水园林城市的优质元素。中心城区建设,也是中江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中江先后建成了凯北新城、南塔公园、玄武公园、公园广场等现代社区和公共休闲绿地,完成了玄武大道、铜山大道、西环线、凯江三桥等重点工程及伍城干道改造、县城区风貌打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5平方公里,比2005年末的8.1平方公里增加了12.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1.4%,比2005年提高8.6个百分点。

201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

古镇仓山古街开街。在这条近千米长的老街上,帝王庙、仓山大乐、太婆龙灯等仓山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集中展示。改造一新的古街,街面铺贴青石板,商铺店招古朴大气,明清风尚,再现锦绣仓山。“古镇风貌打造为进一步挖掘仓山古文化,助推仓山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仓山镇居民的人居环境,群众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好评。仓山将以古街开发为契机,努力将古街打造成仓山新的名片,同时进一步丰富古街内涵,以古街为平台,推动仓山旅游产业和招商引资工作。”仓山镇党委书记屈志新信心满怀地说。

重点乡镇,是中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承接点,仓山是一个缩影。“2009年,仓山、辑庆、黄鹿被列入德阳市区域重点镇,中江采取政策、资金倾斜等措施,全力推动重点镇加快发展。”县委书记杨震说。

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灾后重建是全新课题,在这个进程中,“中江模式”横空出世

在凯江镇卫生院院长的职位上,邹振祥已经干了快30年了。 20多年的院长经历,业务上老邹没得说,但最近,他遇到了一项全新的工作--修房子。凯江卫生院是中江卫生系统灾后重建项目之一,项目面积3200平方米。“这么大规模的建设,我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从没接触过这么大规模修建的医务工作者,如何当好这个业主?

灾后重建,邹振祥的上级是中江县卫生局重建办,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中江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共有52个项目,“不要说院长们,这样的规模和资金量在中江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县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说。搞建设,院长们是外行,让外行成为内行,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专业力量成为他们的“后台”和支撑。在卫生局重建办,一张项目流程图挂在墙上。从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的下达,到竣工验收,一共11个流程,“每个流程都有指定的部门严格落实,比如招标这个环节,就有县纪委、县招标办、县发改委3家单位介入。严格的流程,让外行有了懂行的专业力量支撑。”

流程图对面,还有一张重建项目进程图,“重建办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跟踪服务,监督实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按步骤实施,照计划推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建办办公室主任张化兴介绍。

实行台账化管理,建立“三账两图两表”,是中江推进灾后重建,且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办法。创造性的管理模式,已在全市得到推广,也为中江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0年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开工1329个,开工率99.9%;完工1231个,完工率92.6%;完成投资176.4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3%,“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顺利实现。

“小财政”撬动“大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中江老百姓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县委书记杨震说。

投入资金14.2亿元,改造学校危房50. 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8. 6万平方米。“小病拖、大病扛”曾经是中江农村贫困群众面对疾病的无奈选择。 “十一五”期间,中江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新建、改造医疗卫生机构 53 所,全县80%的行政村建成规范化村卫生站,新农合参合率达94.4%。全县建成一级图书馆、院线电影院、4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2个农家书屋,完成“村村通”工程6734个,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由2005年的85%提高到98.6%,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5年净增7361元和262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8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0.98平方米、43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19 %、31.5%。城乡每百户居民拥有电器分别为718台、253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32.7%、46.2%。城镇每万户居民拥有汽车为455辆,是2005年的65倍。全面实施红层找水项目,解决34.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13.5亿元建成各类公路2921公里,基本实现了乡、村通水泥路(油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低保金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1287人,全县参加社会保险33.2万人,比2005年净增20.6万人。

县委书记杨震告诉记者,“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县域经济协调性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的规划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十二五”已经启幕,中江新的布局,值得期待。

新闻推荐

德阳大地活力奔涌 ——德阳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德阳市各级各部门都设置了党员示范岗,热忱为群众服务。本报记者程果摄“爱心妈妈”织“爱心”,“创先争优”寄深情。寇元林摄本报记者刘勋2010年8月13日凌晨,特大山洪泥石流突...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